柏拉图对话录——卡尔米德篇

Catalogue
  1. 1. 背景
  2. 2. 内容
  3. 3. 我的观点
  4. 4. 总结

背景

卡尔米德篇(Charmides)不再是关于生与死的宏大叙事,而是开始认真的通过“节制”这个切入点讨论起了智慧的含义。

在讨论之前,我先想开开脑洞,利用自己的经验来谈谈对节制的认知,然后在映照着对话录,考察自己的不明之处。节制,我直觉上认为就是对似善实恶的理性克制——比如鸡腿虽香,容易长胖,那么我虽然第一反应是再加个鸡腿,但理性上想到容易长胖,遂作罢。换句话说,就是克制人的情绪渴望接受的不好的东西,用理性去追求善。

内容

苏格拉底问卡尔米德何为节制,卡尔米德和朋友给了几个答案,苏格拉底一一反驳。

  1. 节制是一种平静。反驳:节制一定是好,在打仗、弹琴、学习等事物中敏捷而非平静是好。所以节制无法完全用平静概括。
  2. 节制是一种谦虚。反驳:对于乞讨者来说,羞怯不是好品格。
  3. 节制是专注于做好事(克里底亚)。提问:那做好事的时候需要知道自己在做好事吗,凑巧做了好事是不是节制?
  4. 节制是自我认识(补丁)。
    在我看来,这个已经越说越离谱了,但是接下来,由于偏题,他们开始讨论更加深刻的东西了——智慧

苏格拉底不禁陷入沉思,他认为自我认识是一种知识,克里底亚补充说这是关于人的知识(智慧)。既然谈论到“智慧”,就需要知道他的范畴和性质。单论关于人的知识太广,是不是所有关于人的知识都是“智慧”呢?所以他问——智慧作为“关于人的知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主题为何?(比如建筑学处理的是房屋,纺织处理的是衣服)答曰,智慧是处理学问本身的学问。

这就引出了问题,智慧这个学问的形式和其他学问不一样,别的学问都是跟具体事物相关的,有如视觉能看到它本身,听觉能听到它本身一样。对于这种特殊的情况,苏格拉底想要确定其存在的意义——这样的智慧是否对人是有益的,有什么益处,或者如何帮我们区别知道/不知道的事物。

讨论发现,智慧作为关于别的学问的学问,就是能够区分有知和无知。因此如果拥有智慧就可以下决策让最合适的人做最合适的事,并很好的治理城邦。但是如果要知道如何健康、如何制造,必须有相应种类的知识,比如如果我们要考察医生是否知道健康,就不得不拥有医生的知识。因此智慧在无别的学问的基础上似乎很难立得住脚。

苏格拉底进一步对这种“智慧”能产生幸福提出质疑,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产生幸福的知识都总体定义是什么?显然包括了做鞋、预言家、航海家等很多知识,克里蒂亚说这叫辨别好坏的知识。然而即使缺少这个知识,医生照样可以治病,将军照样可以打仗,所以好坏的知识是希望让这些事物良好的进行——好坏的知识是关于利益的知识。然而一切具体知识产生的利益都和这个关于利益的知识无关,那他便不能产生益处。

我的观点

这篇主要的观点是考察具体的德性——节制,然后发现这种德性无法通过单一的表象行为加以概括,而必须牵扯到人的认知。那么为了让这种产生德性的认知具像化(智慧),就必须要考察认知本身的性质;显然它不是关于事物制造的技艺,那么可以概括为指导其他制造技艺的知识。然而更加困难的问题是,如果不知道该技艺,则指导本身似乎无从谈起,而这样的认知本身无法产生技艺的利益,则本身毫无利益可言,这种认知本身的存在性都值得怀疑。

苏格拉底的讨论过于抽象,我们不妨具象为某一具体场景,比如我特别贪玩,但是玩high了不利于第二天工作,所以我还是不要太high。按照他们的讨论,如果我只是习惯躺尸不能说我是节制,而是由于主动的克制欲望才实现了节制,这种主动正是由于某种认知。显然在这个事例上,我运用的知识便是知道影响精力不利于第二天的工作,苏格拉底强调的是这个总体而言的知识——智慧是虚无的(不存在的)。因此,我认为主要发人深省的有两点,德性是否需要知识,以及这种知识是否是整体性可获得的。

首先,德性肯定是需要知识的,正因为我知道玩high会影响工作所以我克制了我的欲望。如果我不知道这点而仅仅是因为习惯性躺平在家,那么当我应当出去社交而选择躺平在家的时候,我便是不节制的控制自己喜爱在家的欲望。其次,我认为德性不仅仅需要知识,还需要应用知识——如果人冷静下来,大多能分析清楚该怎么做,但这个应该却经常被自己的欲望打败。因此可以认为德性是理性+知识,而节制是理性+知识用以克制欲望的特性。

然而主要矛盾在于——这种知识是否是存在和可获得的?在我看来这个质疑简直是棒极了。这个世界上总有人不懂装懂,搞一套玄而又玄的方法论出来招摇过市,这种人包括各种屁股指挥脑袋的领导、肆意指点江山的投资者、各种培训机构等等。他们总是在没有具体技艺的基础上,自称抽象出某种通用的方法论,便开始洋洋自得、招摇撞骗。殊不知,时代是发展的,事物是变化的,他们抽象出的方法论无法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作用于不同的群体,而他们的成功只是一时的。苏格拉底给出了最关键的解答——如果你要真正意义上作出关于某种技艺的正确抉择,你是无法在不懂这项技艺时选择的。如果有人说可以通过历史观测总结规律,那混沌效应一定可以教他做人,比如爆仓。当然,生意人都声称自己有智慧,让别人践行他们的智慧,输了算别人的,赢了算自己的。往往年轻人又很容易中招,因为一方面这些人确实有成功的信用,另一方面证明一个不存在的东西是错误的是不可能实现的。

然而我并不对这样的结论感到悲观,并不是说总体的智慧不存在所以我们无法获得德性。事实上,我们一方面要不断锻炼我们的理性,控制我们的情绪;另一方面,我们要谦卑的学习各种场景的利益取舍,获得具体场景的知识,并利用知识和理性实践德性。说到底,完满的知识是不可得的,完满的德性是无法实现的,但我们可以一直走在追求他的道路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拥有某种总体的知识,而是有能力去践行获取特定场景的知识并运用该知识。因此,我更倾向于把智慧重定位于后者——智慧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实践能力。

总结

总结一下苏格拉底的困难和我的解答

  1. 节制作为德性需要对自我的认知。
  2. 自我的认知是智慧,它是关于所有知识的知识。
  3. 这样的知识必须通过别的知识去实现,因此无法整体获取或者不独立存在。

我的解答:

  1. 德性不止需要认知,还需要理性运用认知。
  2. 这个认知作为整体无法获得,因此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智慧是实践特定场景有效获取并且运用知识的能力。
  4. 完满的德性虽然不可达,但可以逼近,无穷可以认为是一种存在。完满的知识不可逼近,即使有人总结了方法论,也是历史的、不可靠的(当然庸才不妨循规蹈矩,至少也许短期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