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对话录——会饮篇

Catalogue
  1. 1. 背景
  2. 2. 宾客的祝酒词
  3. 3. 苏格拉底的祝酒词
    1. 3.1. 爱的反驳
    2. 3.2. 爱的起源
    3. 3.3. 爱的作用
    4. 3.4. 理想的爱
  4. 4. 我的思考

背景

会饮篇(Symposium)描述的是“”,这篇对话的背景是一群男人坐在一起吃饭喝酒,相约一起赞颂爱神,由一群人开始,由苏格拉底终止,然后来了个访客大肆赞美了苏格拉底。这篇文章是真正意义上体现柏拉图的爱情思想的对话,其中提供了各种启发性的角度看待爱,并且通过讨论得出柏拉图的观点。

宾客的祝酒词

斐德罗:爱是伟大的神,尤其考虑他的出生。他没有父母,是他塑造了诸神。爱是幸福的源泉,清楚邪恶,仿效善。使做坏事的人羞耻,使相爱的人并肩作战。有个姑娘为丈夫去死,诸神受到感动把她灵魂带回阳间。一个半心半意的爱人受到诸神惩罚。爱是古老光荣的神,是人类善行和幸福的赐予者。

鲍萨尼亚:有两位爱情女神阿佛洛狄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值得尊重的是爱神推动下的高尚的爱。地上的阿神世俗,统治下等人的情欲。天上的阿神不荒淫,激励人们喜爱强壮聪明的人(古希腊老男人会包养年轻的男子)。有的城邦完全不限制爱,东方极权主义把爱彻底当坏事,雅典立法限定世俗之爱,鼓励高尚的爱情。

俄吕克西玛苦:爱使相异者和谐,一个整体需要不同的元素,弓与弦,高音与低音。和谐需要专家的帮助(例如高低音的和谐需要音乐家),爱的力量使全方位的,只有节制的爱才伟大。(这货是个医生,讲话完全不讲逻辑,估计喝多了)。

阿里斯托芬:世界本有男、女、阴阳人,想造宙斯的反被劈成两半。两个半的男人是男同,两个半的女人是女同,阴阳人劈成大多数男女搞关系。爱神使人完整。(我记得语文课老师说这是柏拉图说的,显然是个谬误,只是一种有趣的想象罢了)。

阿佳松:爱神是最年轻的,而非最古老,因此她眷顾年轻人。她住在神与人的心间,征服战神,停止战争,带来和平礼貌仁慈友谊。

苏格拉底的祝酒词

爱的反驳

苏:在坐的各位文科生,全部都是乐色!你们不管啥好东西都往爱神身上垒,这是赞颂吗,这是奉承!爱是对某事的爱,还是啥也不需要就有爱?一定要是有客体对象x为依托的,就是我爱x(台湾省人民就不要用爱发电了,倒是可以互相放电)。是拥有某物时爱某物,还是没有某物时爱某物?没有时才爱。拥有健康的人不也爱健康吗?答:之所以爱健康是希望未来继续拥有健康,这个未来的拥有性是不确定的。

爱的起源

苏:爱是贫穷和富裕神的孩子,它非常贫困,但不断的追求美和善。它不是可朽的也不是不朽的,不完全处于也不脱离贫乏。爱处于无知与智慧之间,不像诸神是完全智慧的,但也不同于无知者,它会去寻求真理。爱是一个半人半神,来往于天地传递和解释消息,向上天传递人们的崇拜并从上天带来应答。

爱的作用

苏:爱有什么用呢?若说爱是对美和善的事物的追求,它的终极目的是使美的事物成为自己的吗?从求善的角度,所有人都是求善的,求得善就能幸福。从求美的角度,本质上是为了和美丽的人一起孕育新生,创造不朽。

苏:这只是停留在肉体上,如果有人要亲近神明就需要接近拥有高尚品格的人,像他学习,与他讨论,他们孕育的东西比肉体的子女更长寿,他们的关系也比夫妻情分更长久。心灵追求爱的人产生的是智慧和美德,尤其是统治的技艺。

理想的爱

苏:一个理想的爱,即真正意义上的追求善和美,不能过早献身肉体之美。他可以爱上具体的美的身体,但欲望要逐渐转向高尚的谈话,要将身体美与其他相联系。再进一步。把心灵美看的比形体重要,思考法律和体制美,最终导向各种知识,理解各种美的联系,最终不会被具体美的表象所俘获,而是逐步理解美的型。这样,人们才能加速拥有真正的美德。当拥有了完善的美德,凡人才能够是神的朋友,得到不朽。

我的思考

柏拉图对爱的思考是一种“型”的思考。反观其他几位宾客,最肤浅的如斐德罗一通赞扬,鲍萨尼亚想到了整体的分类,有所进步,看到了欲望的爱和对更加抽象的心灵的爱,但是一味贬低前者而赞扬后者,并没有成功剖析爱的本质;俄医生驴头不对马嘴,阿神棍的言辞权当娱乐,阿佳松情绪化。

柏拉图指出爱的本质——它不是事物,它是一个动作,叫做对美和善的追求。爱者不是好,也不是好,而是一种中间状态,即自身缺乏而追求完善的过程。爱的影响是追求幸福(善)和不朽(通过美来孕育),肉体上孕育孩子,精神上孕育知识,从知识中了解美的型,并因此获得美德而不朽。相比较而言,斐德罗篇可以算作是对爱的表象的浅层直觉上的思辨,而本篇才是真正意义上对爱情的深刻探讨。

具体来说,谈到凡间的男女之爱。说柏拉图不赞成肉体之美我是不认同的,我们不能拒绝肉体之美,而这是通向追求心灵美的一道门。可见,柏拉图虽是本体论的持有者,但他并非全然超脱现实,相反,他强调在顺应人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美对于肉体、灵魂的孕育过程的推动。

更进一步,柏拉图的爱指的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爱情,在我看来本质上是型的世界与人的暧昧纽带。比如哲学家是“爱智者”,智慧是对型的知识的把握,而爱是哲学家追求型的过程。最关键点却在于暧昧——爱是一种中间状态,不是有知亦非无知。因此我们直觉上对美和善的追求本质上不是由知识推动,因为我们没有知识;同时也不是随机的,我们对于这种未知的美往往拥有正确的见解。因此,老婆经常问我为什么爱她,我只能回答“就是爱嘛!”原因就是在于正确的爱的见解不代表了解其原因,相反爱的目的便才是真正意义上去了解所爱的事物。

柏拉图对于爱的态度也正是对人生的态度,因为一个理想的人生就是正确的爱的过程。把爱描述成一种中间状态——贫乏与富裕神之子,正是他对于理想人生的态度,即承认其不完满,但也从来不绝望,并一直处于追求完满的生命道路上,而这个完满是美的型,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