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对话录——泰阿泰德篇

Catalogue
  1. 1. 内容
    1. 1.1. 知识的助产术——苏格拉底反诘法
    2. 1.2. 知识论v1.0——知识即感觉
      1. 1.2.1. 普罗泰戈拉——知道某事就是觉察到他知道的事
      2. 1.2.2. 巴门尼德——万物都是静止的“一”(存在)
    3. 1.3. 知识与心灵
    4. 1.4. 知识论v2.0——知识即真实见解
      1. 1.4.1. 虚假的判断本身是什么?
      2. 1.4.2. 心灵印记的错判——我认为我不知道的是我知道的。
      3. 1.4.3. 鸟笼隐喻——拥有知识不是持有知识
    5. 1.5. 知识论v3.0——知识即真实信念
    6. 1.6. 知识论v4.0——知识即真实信念+解释
    7. 1.7. 知识论v5.0——知识即正确的信念伴以差异的解释
  2. 2. 我的思考

内容

泰阿泰德篇(Theaetetus)是苏格拉底和泰阿泰德关于知识是什么的探讨。

知识的助产术——苏格拉底反诘法

苏听泰的老师说泰很聪明,很有智慧,问泰智慧是否就是拥有知识,泰同意。那知识是什么?泰举了一些例子,说明数学的知识、做鞋子的方法等等都是知识;苏认为这是一种循环解释和无限枚举,不能阐明知识的本质,泰赞同。后来泰说自己没有智慧,无法了解知识是什么,说自己经常研究但苦于没有结果。

苏说泰的心灵不是空虚的,他正在承受分娩的剧痛;而苏格拉底把自己一个个艰难的问题称作是助产术。在泰回答问题时,苏帮助他判定错误的思想为假胎,将其引产,但不要认为这样喝嗯残忍,这只是消除愚蠢的善举。

苏格拉底与朋友的对话是一种外部的“反诘“,而在没有苏格拉底的情况下我们就应当对自身进行反诘——我每一条信奉的真理,作为一种我的意见,有没有反例+如何处理反例。反诘的过程是痛苦的,因为每一个有挑战的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小到对一类问题的认识,大到对整个世界观的调整,而最痛苦的点是有可能挑战的问题难以真正的被解决。在我看来,这个世界有五类人。

  1. 第一类人捂着耳朵不听你提问。
  2. 第二类人听完你的提问,不自觉的改变你的问题,变成一个他能回答的问题。
  3. 第三类人诚恳的倾听问题,并承认自己的不足。
  4. 第四类人诚恳的倾听,并尝试解答,但因其思维懒惰,得出水无常形、四大皆空的答案。
  5. 第五类人诚恳的倾听,并诚恳的解构自己的体系,直到一个被优化的体系能够彻底解决问题带来的挑战。
    泰阿泰德是第三类,承认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为他鼓起勇气,让他向第四类和第五类人群转变。

知识论v1.0——知识即感觉

普罗泰戈拉——知道某事就是觉察到他知道的事

泰首先提出知识就是感觉,是普罗泰戈拉到思想的延续,进入第四类人——水无常形,阿弥陀佛。苏格拉底顺着普的思想(正方)和逆着普的思想(反方)都可以推导出很多结论:

  • 正方:根据普的思想,风对于某些人是冷的,对于另一些人是热的,所以他是人感觉到的样子,这种感觉作为知识是存在的。同时,这些东西不能仅凭自身而需要人的感觉才能成立。
  • 反方:但存在一种可能是事物本身不变,只是不同人对事物的感觉发生变化。比如骰子中六点比四点多一半,就永远不会错;除了增长,事物无法变的更大或者更多。
  • 正方:苏格拉底没有丢失一英寸,但由于泰阿泰德长高了,在泰眼里苏变矮了。

泰表示头晕。苏孤立泰,说他是哲学家,并没有满足于这种混乱的结果,是追求真理的人。苏提出三个批判:

  • 物理世界的东西都在永恒变化,而感觉得到的结论是变化中得到的(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没有任何事物仅凭自身存在,若感觉就是知识,那什么论证也剩不下来(普罗泰戈拉)。
  • 眼睛看到一个事物,并记住了他,从而认识了他。闭上眼睛,他仍然认识这个事物。认识不同于视觉这种感官。
  • 若知识就是感觉,那么一切就是对的。普罗泰戈拉说“一切都是对的”。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人不认可普罗泰戈拉,说他是错的。请问这个人是对的还是错的?如果他是对的,那么他的观点推出普罗泰戈拉是错的。如果他是错的,那他这个案例说明普罗泰戈拉是错的。
  • 知识并不只限定于当下,还涉及未来。国家法律的知识,是为了这件事将来是有益的;一个医生预测病人将要发生的事情,比病人自己还要准确。酿酒师比笛手更有资格判断酒将会变成什么味道。
  • 感觉自己也在变,并不比非感觉的东西作为知识更权威。

巴门尼德——万物都是静止的“一”(存在)

苏认为这类学者的理论非常高深,容易讨论太多,先考虑讨论知识内容本身。

知识与心灵

眼睛看见颜色,耳朵听到声音。颜色与耳朵互相不同,各自是一,都涉及“知识”,若有一种官能可以思考二者,还可以思考“存在”、偶数等概念?答案是“心灵”。(我认为这里表达的是认知不是通过感官,而是通过一种超然的认知工具,人们命名它为“心灵”)心灵通过触觉感受到“硬”和“软”。

一切通过身体直接渗入心灵的印象即为感知到东西,人与动物都有,而对其“存在”和“效用”的反思是教育和长期训练的结果。只有反思到固定的结论(存在或真理),才有可能真正认识这个事物。因此,知识不是感官的印象,而是对印象反思获得的存在。

知识论v2.0——知识即真实见解

泰阿泰德顺着苏的反思论,提出新的定义——知识即真实而非虚假的判断

虚假的判断本身是什么?

例如讨论以下所有可能的情况:

  • 1.1 他判断他知道的事物A是他判断的事物B——如果他知道,怎么会弄错呢?矛盾。
  • 1.2 他判断他不知道的A是他不知道的B——这人疯了吧?
  • 1.3 他判断他知道的事物是他不知道的事物;或者他判断他不知道的事物是他知道的事物?——还是疯子。既然他不知道或者知道,他怎么会判断待判断的事物是他认可的相反属性呢?

那出路何在呢?苏认为可以讨论存在与不存在。

  • 2.1 虚假的判断是对不存在的事物的思考吗?思考某物,便是思考某存在的事物。
  • 2.2 虚假的判断是对单一物体的思考?只有单一物体,那他不会判断这个物体是另一个的情况。
  • 2.3 虚假的判断是多个物体的位置互换带来的错判?没有人会说牛是马,不公正的是公正的。

心灵印记的错判——我认为我不知道的是我知道的。

苏格拉底找到了出路——一个客观上我不知道的东西,可能我主观上认为我是知道的!

在克拉底鲁篇中有相似的探讨——说出来的一定是正确的,因为说出来的存在,存在即为真理。同理,思考的就是存在的,存在的就是真理。为了解决名称的挑战,苏格拉底指出名称是对存在的模仿,并非本身所指代的事物的存在。类似的,苏格拉底认为虚假的判断是一种心灵印记的错误指代。

假设现在有四个实体a, b, c, d。还有一个不存在E(empty)。我们通过看a和b,把他们刻在我们的心灵中留下A和B。

我们不会认为a=b(1.1), c=d(1.2), a=c or c=a(1.3),也不会认为a=E(2.1),a(2.2)或者A=B(2.3)。

苏格拉底提出以下虚假判断。
3.1 $a\in B$ 感官错误,将a认为是B。
3.2 $A\cap B \neq \emptyset$,他得到的A和B并非a和b的专属印记。
3.3 $c\in B$,印记错误,扩充到包括某不认识的c。

一个人永远不会认为11=12(2.3),但是会看到11一样东西认为有12样(3.1)。

鸟笼隐喻——拥有知识不是持有知识

但是还有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有的人会通过计算错误得出5+7=11,这似乎又造成了A=B(2.3)。为了解释这个现象,苏格拉底把我们的心灵必做鸟笼,而知识就是鸟,学习知识就是把鸟关进鸟笼(拥有)。只有我们抓住这只鸟,才是持有。抓住错误的鸟(计算5+7得出11),便依然得到了虚假的判断。

但这导致一个结果,知识的互置导致虚假的判断——与知识就是真实的判断相违背。

知识论v3.0——知识即真实信念

泰提出了v3.0,又被苏格拉底干了。陪审团相信只有目击者才知道的事实,根据传闻作出判决——他们的裁决是正确的,但他们是在没有具体场景的知识的前提下作出的判决。

知识论v4.0——知识即真实信念+解释

苏格拉底同意知识确实需要真实的信念,也需要一个正确的解释的理由。但仍然有地方让他感到不满意——SO作为一个音节是可知的,可以解释为两个字母S和O的组合,但是S是不可解释的,因此一个人知道S但没有关于S的知识。另一方面,如果不把SO当作字母解释,那它只能是一个单一的音节,也没办法再进行解释。为了解决如何“解释”单一字母的问题,苏格拉底提出三种解释“解释“的方法:

  • 通过语音表达思想。那么任何人都可以解释,只有他有正确的观念,根据知识论4.0,他就拥有知识。这样就归约成知识论3.0,失败。
  • 解释即为完整列举某事物的元素。如果一个小盆友还容易混淆不同的字母,但对于某个名词偶然的正确的列举了字母,依然不能说他拥有字母的知识。失败。
  • 指出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通过这样的解释,便不会再混淆。

比如我解释泰阿泰德——一个有鼻子有眼的男人。虽然这是一种解释,但是并不能帮助苏格拉底不是泰阿泰德,因此不具有知识。但凡拥有了一个概念区别于所有其他概念的解释,那么就拥有了这个概念的知识。

知识论v5.0——知识即正确的信念伴以差异的解释

根据前者,苏格拉底提出一个假想,知识是正确的信念伴以差异的解释!

但苏格拉底又说,解释差异代表认识差异,而认识本身是获取知识,也就是说知识是正确的信念伴以差异的知识——知识是一种xxx+xxx的知识,听上去蠢透了。最终,苏和泰啥也没得出来。苏鼓励泰好好想想,如果哪天孕育了知识,一定要告诉他。

我的思考

虽然柏拉图没有最终解决问题,但他留下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对于知识的理解。柏拉图追求的知识,是一种永恒正确的型的把握。

  • 我们不能满足于感觉,否则只能陷入什么都得不到的结果。一旦将不变的知识建立在感觉上,就会发生悖论。
  • 存在物并非互相平行。心灵印记(型)的存在和世间万物的存在是不一样的,心灵印记的混淆与印记万物的错配,是导致错误判断的本质原因。
  • 即使我们拥有了一些心灵的印记,并能够很好的区分他们。依然需要在适当的时间持有他们,才能达到正确的见解。
  • 当我们拥有正确的信念,并能够解释它与任何非它的本质区别时,我们确信我们拥有了知识,并能够很好的运用而不会犯错。
  • 我们想要获取知识,也就必须了解具体知识的概念和其他概念的区别。

虽然获取区别的难度和获取知识本身的难度一样高,导致知识的可获取性存疑,但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其实4.2提供了一个方向,即把复合物拆分成基础的元素。那么理解基础元素的知识,便认为是能够成功的区分基础元素。可以确定的是,”a”和”o”在发”ao”的时候难以区分,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能够确信他们的区别——虽然我们不能确信自己把握住永恒的知识,但是假设我们稍微自信的说自己由于直觉对基础元素有了正确的区分,我们便可以以此为基础构建整体的知识体系。

另外,知识作为一种“区分”是何等的重要。我经常听别人给我解释东西感觉听不明白,以前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的理解。现在懂了,只要找到一切和被解释物B相似的我已知的东西A,然后问对方——“A和B的区别是什么?“由于对方对B是更加理解的,他能说出区分的解释,而这往往使得我对于B的理解也更加本质和深刻。

柏拉图追求的是完美的终点,而他在路途上留下的脚印已然是金光闪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