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对话录——蒂迈欧篇

Catalogue
  1. 1. 背景
  2. 2. 摘要
  3. 3. 讨论
    1. 3.1. 宇宙论(摘要1、2、8、10)
    2. 3.2. 存在论、知识论
    3. 3.3. 目的论
    4. 3.4. 伦理学(摘要9-15)

背景

蒂迈欧篇(Timaeus)讲的是宇宙论,由于时代久远,里面有很多陈述在现代意义上讲都是错误的。我也从来没有想做民科,把过时和错误的概念强行置于发展至今的科学之上。那为啥还值得阅读这篇对话呢?

首先,科学其实就是自然哲学,而哲学除了自然哲学(physics),还涉及宇宙论(cosmology),形而上学(metaphysics),例如存在论(ontology),知识论(epistemology),目的论(teleology),和伦理学(Ethics)。Timaeus一方面尝试回答了上述的所有问题,虽然physics方面不太对,但其他方面的回答是非常有价值的。另一方面,Timaeus是柏拉图对话录众多对话的一个覆盖,并且清晰的给“美”和“虚无”以实在的定义。在分析这一篇的时候,我所做的是将更加形而上学的问题提炼出来,展示柏拉图发问的方向,可能的答案和答案的逻辑,并与柏拉图对话录的诸多对话做出关联的描述。

摘要

  1. 宇宙是永恒存在、没有开端的,还是被创造的、有开端的(28C)?
  • 宇宙是可感的,有型体的,经验上一切可感的东西都是被创造的,因此宇宙亦如此。
  1. 宇宙是依据永恒的模型建造还是可变的模型造的(29A)?
  • 宇宙是美的,造物者是善的,因此造出的宇宙依据是理性和心灵可以把握的永恒。因此物理世界(宇宙)是另一个永恒世界的模仿,物理世界可感知而永恒世界可通过理性把握。
  1. 宇宙在宇宙层面的存在来说是一还是多?(31A)
  • 宇宙构造的目的是为了于最美好的完善的理智最为相像,因此只有一个宇宙,而不是多个——若有两个,则要么两个一样有秩序,要么两个有不同的秩序,一个更为符合理智;前者说明这两个是“同”,是一个存在,后者说明造物主是脑抽,不成立。
  1. 宇宙是一,则宇宙的元素不会出现在宇宙之外,否则宇宙只是多。(32)
  2. 宇宙的元素以和谐的方式加以混合形成万物(忽略火水气,代替以电子夸克各种粒子)。
  3. 物理宇宙与灵魂是正交的,并在交织时产生相互作用(36A-D ).
  4. 灵魂是“相同”、“相异”、“存在”等型的混合,作用于存在的所有物体并解释它与其他东西的相关性。(37B)
  5. 造物主模仿灵魂宇宙造物质宇宙与神,造人的灵魂(与宇宙灵魂同质),神造人的物质。由于同质,人能通过同质来用理性把握灵魂宇宙。同时人的灵魂混合着快乐痛苦、恐惧愤怒等对立复杂情感。(42B)
  6. 初始的人的灵魂没有理智且混乱,经过教育和营养吸收趋于缓和和规律,趋向天然灵魂(44B)
  7. 宇宙不仅存在,而且演化,这是必然性(灵魂)宇心灵的共同作用。心灵劝说必然性并将其引向至善。(48B)
  8. 三种存在——理智的始终如一的型(灵魂世界),原型的模本,有生成、变化(物理世界),区别于前两者的被造物——虚假的存在(49B-52B)
  9. 宇宙不应当做无限的多,应当看做有限。他本质是一,但可以划分为元素(55D)。
  10. 元素塑造了我们(金木水火土的具体论证可忽略),其中产生了感觉。感觉分变化的和不变的(64B)。易变的通过感官把握,不变的通过理性把握。
  11. 讲了一堆有的没的人体生物谬论,暂且不表(64B-88A)
  12. 要维持人的和谐,需要同时使用身体和灵魂。数学家要锻炼,健身者要读书。(88B-D)人不应沉迷于欲望,而应当通过理性追求不朽。(90A)

讨论

宇宙论(摘要1、2、8、10)

柏拉图的宇宙观可以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客体——

  1. 完美的、纯粹的、不变的全善宇宙。
  2. 造物主,依据完美纯粹的宇宙制造了物理宇宙,从物理层面去实现它。
  3. 模仿完美宇宙的物理宇宙,其物理演化是秩序的实现,其秩序是宇宙的灵魂,
  4. 物理宇宙中人,其感官观察物理宇宙的演化,其心灵透过演化通过理智把握秩序,其灵魂通过把握的秩序贴合完美纯粹和不变的宇宙。

存在论、知识论

一个东西如果是无限,则人类无法把握(比如无限多的空气),但若它是有限(相对于固体和液体的一种物质的全集),甚至进一步进行划分(氧气、氮气),从而有秩序的进行认知和理解。因此,存在论讨论的问题,是判断某种东西是否真正意义上是“一”而可以被理解,不是“一”的东西是不可理解还是不存在,是“一”的东西是真实的嘛?

《理想国》提出世界是不变纯粹的型和型的模仿。《巴门尼德篇》辩证的考察型的真实性、存在性问题。

  1. 若型是不可分割的一,则多个事物都拥有一个型而导致型不再唯一
  2. 若型是无限的多,则它不再是有秩序的纯粹的一
  3. 若型有自修饰性,则它可以无限修饰自己而是无限的多
  4. 若型是纯粹不变,模仿的物变化,他们相互不可达也不可理解。

《巴门尼德篇》主要回答了1、2——事物可以既是多又是一,他作为整体拥有共同的性质而是一而可知,同时他有无限多的部分。

进而,《智者篇》对3进行了回答,并且讨论了“一”是否真实——非存在是指不同于当前存在的存在。虽然“存在”是一个型,代表可数可把握的实体,但是在宇宙层面,存在三种不同的实体——灵魂、物理、不同于前两者的一切(由于宇宙是前两者构成,所以不同于前两者的一切不改变宇宙,是虚假)。型的自修饰性导致了他是无限的多,但他在某个层面(例如在宇宙层面的存在)是一。存在可以是真实和虚假,作为宇宙的客体,虚无是非存在。作为对“错误”的对宇宙的描述,虚无是一种存在。(本篇摘要11)

《智者篇》同时说明,存在是不同于“静止”和“变化”的型,并且可以与两者混合,因此静止和变化可以同时作为存在而可知。《泰阿泰德篇》给出了知识论的重要基础——区分差异的解释。《政治家篇》进一步通过划分来连接型与型的模仿的事物的连接,回答了4——变化的东西可以依据本性进行自然划分而成型。

因此本篇总结——(摘要3、4)宇宙作为无限的多是有秩序的一,他可以进一步有秩序的划分(摘要5),他混合了型(这里指灵魂)(摘要6、7、8),人类也混合了类似的玩意,从而可以真正意义上认识物理宇宙,通过物理宇宙认识秩序本身。

目的论

目的论的提出可以追溯到《斐多篇》——人的目的是什么?

《斐多篇》给出了惊悚的答案——去死!但是哲学家可以安详的去死,因为他活着的时候追随灵魂的高尚生活,因此肉体的毁灭让他觉得无所谓。柏拉图显然不满足于此,并在多篇中逐渐建立起他自己的体系。

  1. 美是人所追求的一个目的
    《大希庇亚篇》初步考察美,感到美德都是美的,但把握不住美。从爱的角度,《会饮篇》赞美爱是人所追求的,而爱是美孕育的情感。《理想国》从哲学王讨论到对纯粹的型的把握,指出纯粹和不变是一种美。

  2. 真实的存在才能影响这个宇宙

主要通过《巴门尼德篇》《泰阿泰德篇》《智者篇》《政治家篇》讨论的存在论来讨论什么是真。

  1. 善=美+真,是人类的目的。

《斐多篇》给出了一个直觉的解释,人的目的是追求不朽的灵魂。本篇相当于最后的诠释:追求全善的宇宙,就是人的目的,因此人追求的是秩序的美以及影响宇宙的真,综合真和美为善。

伦理学(摘要9-15)

综上,善是我们追求的,善是真和美,我们喜爱美而必须追求真才能获得善。一开始我们刚生下来蠢的很,要不断学习,让心灵追求真,从而劝说灵魂向善。虽然善看似虚无缥缈,但我们要相信心灵可以把握——宇宙是一、是有秩序的、是可按照心灵可知的本性划分的,慢慢来。同时也要增强体质,小心中道崩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