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对话录——思想详解

Catalogue
  1. 1. 背景与动机
    1. 1.1. 哲学入门
    2. 1.2. 违背真善美的各种理论。
    3. 1.3. 引发各种美德的讨论,让人们意识到已有人类知识的不完善。
    4. 1.4. 建立真善美体系
    5. 1.5. 真善美的个人与社会实现
  2. 2. 诡辩学派的理论
    1. 2.1. 相对主义
    2. 2.2. 虚无主义
    3. 2.3. 博学主义
    4. 2.4. 享乐主义
  3. 3. 作品总体逻辑
  4. 4. 对智者的驳斥
    1. 4.1. 博学主义的驳斥
    2. 4.2. 相对主义的驳斥
    3. 4.3. 虚无主义的驳斥
    4. 4.4. 享乐主义的驳斥
  5. 5. 存有学、理型
  6. 6. 知识论、辩证法
  7. 7. 爱与快乐——追求真善美的手段
  8. 8. 柏拉图思想的陈述
  9. 9. 柏拉图思想的现实意义

背景与动机

柏拉图对话录阅读的挑战,是理解型、辩证法、认知论,并与柏拉图前期作品热闹的辩论相结合,从纷繁复杂的思想中真正找到联系,理解柏拉图具体构建的体系的含义,以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柏拉图对话录的动机是劝人追寻真善美,然而普通人听到这种大词通常会似是而非的点点头,以为自己理解,而实践上和认知上都完全的违背这种原则。从这个视角来看,柏拉图大致做了这几件事——

哲学入门

真善美的苏格拉底的具体表现。《Apology》, 《Crito》

违背真善美的各种理论。

2.1 相对主义——《Apology》, 《Crito》,《Protagoras》,《Cratylus》
2.2 博学主义——《Charmides》《Euthyphro》《Hippias Minor》《Ion》
2.3 虚无主义——《Euthydemus》,《Cratylus》,《Sophist》
2.4 享乐主义——《Gorgias》,《Republic》,《Philebus》

引发各种美德的讨论,让人们意识到已有人类知识的不完善。

3.1 节制《Charmides》
3.2 勇敢《Laches》
3.3 虔诚《Euthyphro》
3.4 诚实《Hippias Minor》
3.5 智慧《Ion》
3.6 正义《Republic》

建立真善美体系

4.1 理型《Phaedo》《Hippias Major》《Republic》《Parmenides》《Sophist》
4.2 美《Hippias Major》,《Philebus》,《Timaeus》
4.3 真《Republic》,《Parmenides》,《Sophist》
4.4 善《Republic》,《Timaeus》
4.5 灵魂《Phaedo》,《Menos》,《Republic》,《Timaeus》
4.6 神《Timaeus》,《Laws》

真善美的个人与社会实现

5.1 爱与欲望《Lysis》,《Phaedrus》,《Symposium》,《Laws》
5.2 认知论《Menos》,《Republic》,《Theaetetus》
5.3 辩证法《Sophist》,《Statesman》
5.4 政治与法《Republic》,《Laws》
柏拉图希望我们追求真善美(1),证明了违反真善美的智者常见的问题(2.1-2.4),向读者展现了讨论美德的困难(3.1-3.6),因此要尝试建立一套新的理论体系和世界观:描绘一个理型世界的存在,对于其中真、善、美的存在性和含义进行讨论证明,让人理解并敬重理型宇宙、灵魂和神灵(4.1-4.6),并探索如何使个人和社会按照规律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5.1-5.3)。

诡辩学派的理论

违背真善美的常见理论根植于大多数人心中(这里的大多数是99.9%)——大部分人生活不如意,并且客观上思想身体不完善,在优秀人眼里甚至是垃圾透顶,这些理论能让他们产生精神上的慰藉,是他们的救命稻草。

相对主义

没有人心甘情愿承认自己是loser,因此相对主义最适合此类人群——人是万物的尺度,《Protagoras》说美德是神赐予每个人的,潜台词是每个人都一样优秀,或者各有各的优秀。当一个loser得到了相对主义学说,自然爱不释手——他可以借此捍卫自己不是一个可怜虫。而这种理论又相当的有依据——《Cratylus》中词汇反应思想,词汇是大家约定俗成的;《Theaetetus》中说知识无非就是感觉(而感觉因人而异)。若只是个人安慰剂,那他自己不思进取也就罢了,关键在于铺到社会上,这种思维的危害就大了——既然没有标准,那只能少数服从多数。《Apology》票死了苏格拉底,《Crito》怕人说闲话,《Gorgias》通过修辞学奉承大多数人而不正义的获得权力。

虚无主义

这套理论适合生活中不如意的人。他们认为一切都无所谓,没有对错,没有真理。他们的理论来源主要来自于对“虚假”的否定《Euthydemus》,《Cratylus》——一切说出来的都是存在的,存在的都是真的,因而你的理论关我屁事,甚至我自己的理论也关我屁事,阿弥陀佛!因为虚无,他们便逃避了世间的残酷,因为终归到头大家都是虚无。真正的虚无主义者和死了也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他对自己和社会对没有任何意义。

博学主义

这些人是正儿八经的混蛋,心想既然我是垃圾,那我装着很有才糊弄过去不就得了。《Charmides》认为有一种叫“智慧“的东西可以指导一切美德,只要拥有智慧就通吃了;《Euthyphro》作为神学家觉得自己是虔诚的权威解释者;《Hippias Minor》认为自己特别懂历史和美德,结果理解大大有误;《Ion》、《Euthydemus》作为诗人和语言学家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博学主义得以立足的原因,包括利用人性的弱点(学生都想博学),模仿真实知识因而快速生产似是而非的迷惑人的见解,奉承别人让别人有错误的印象等等。博学主义造成的最大后果就是自我修炼的停滞、傲慢的滋长。最终,这些表演者占据了社会大部分资源,导致资源错配,而抑制了真正的社会发展。

享乐主义

快乐是人的目的,真善美都应该给快乐让步——追求真善美也是为了让自己活得好,活得开心。享乐主义与人的身体天生就能产生强烈的共鸣,有强烈的吸引力。由于享乐主义的存在,一方面给了《Gorgias》通过奉承人获取权力的机会,另一方面人们变得短视和唯利是图,宁可不正义(《Republic》)也要获取快乐,从而造成了社会整体的失败。

智者的想法极具诱惑力,几乎所有人都会占有大部分这些理论所描绘的特性。一个典型的智者,以快乐为自己的第一目标(享乐主义),遇到讨论总是理中客(相对主义),还呼吁大家不要较真(虚无主义),说起啥来都夸夸其谈(博学主义)。

作品总体逻辑

柏拉图的总体逻辑,是先说明世界的本原是型。接下来,他说明型的普遍性、单一性、唯一性、有限性和可知性,并讨论重要的型(真、善、美)。由于型的客观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志),相对主义不攻自破。由于真实型的存在,虚无主义便可证伪。由于快乐是混合型,享乐主义者错误的追求虚假的快乐。最终,柏拉图阐明灵魂和心灵的存在,对美好的追求的爱的存在,促使人可以学习型的知识,并由此推出真实的政治生活中人与统治者的善的行为和制度。

具体的,柏拉图通过讨论一些美德,追问他们的本性是什么。例如,节制、勇敢的行为(《Charmides》《Laches》)因为某个共同的本性被称为节制和勇敢的。博学主义者通常因为不了解深层次含义,在讨论中自我矛盾而被证伪(《Euthyphro》,《Ion》,《Hippias Minor》)。柏拉图从共性的探讨提炼出这个拥有共同本性的型的概念。最高的型是善《Republic》,它是知识的源泉,往下发展出各种美德。为了完善型的解释,《Parmenides》重点提出型存在的问题,并在《Sophist》《Statesman》中利用辩证法进行了解答。以辩证法和型论为基础,“真”得以在《Sophist》探讨。柏拉图得以有效的讨论快乐《Philebus》,区分真实和虚假的快乐,指出享乐主义者错误的把虚假的快乐和真实的快乐一并作为追求的目标,而真实的快乐本身实质上是来源于“美”带来的感受。

除了型的存在,型的可知性非常重要。《Menos》强调人对于知识的感知不是教出来的,则必定来自于生前。《Phaedo》通过灵魂不灭说与知识结合起来,强调了灵魂的存在性。《Theaetetus》讨论的知识的本质在于正确见解、区分和解释,《Sophist》《Statesman》共同构建了辩证法,将如何产生区分的知识通过本性划分法加以阐述,然而对本性的把握在《Menos》提出仍然要诉诸于外部的力量。人对于型的追求由爱推动,爱作为中间媒介促使人从不完善向完善的美和善进发(《Lysis》,《Phaedrus》,《Symposium》)。

《Timaeus》综合上述型、灵魂、知识、辩证法,建构了柏拉图的宇宙论和目的论,理型宇宙完善美好,造物主造物理宇宙参与并模拟理型宇宙,神是理型世界型的具象,人是更次一级物理的具象;灵魂是理型世界的秩序,参与到物质世界乃至人的肉体中,人可以通过心灵感知灵魂,获取理型世界的知识,追随真正的秩序(美)。

根据这些指导,真实生活中统治者和人们应当拥有的现实生活,在《Laws》里被描绘,是柏拉图的理论付诸实践的尝试。由此,柏拉图完成了他全部的对话录。

对智者的驳斥

博学主义的驳斥

  • 《Charmides》节制——节制是好的,并非所有平静、谦逊都是好的,因此节制不是表象的平静、谦逊等。若需要认知判断利益,则需要智慧。决定利益的是具体的技艺,智慧不是具体的技艺而无法决定利益,矛盾。
  • 《Laches》勇敢不是愚蠢的忍耐和坚守,但充分的依据知识下勇敢要求的是全善,那正义、智慧、节制皆为勇敢,矛盾。
  • 《Lysis》友情是双向的。两个相同的人各自无法赋予更多无法成为朋友。任何好的人因自足而不需要朋友。两个坏的人互相算计无法成为朋友。只有两个不好不坏的人能成朋友,“不好不坏”相同,矛盾。
  • 《Euthyphro》虔诚因为诸神喜欢。诸神喜欢因为虔诚。循环论证。
  • 《Hippias Minor》诚实者值得赞扬,诚实者是老实的。虚伪需要能力和聪明进行欺骗,正义需要能力和知识,因此虚伪者正义应当赞扬,矛盾。

相对主义的驳斥

  • 《Protagoras》: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尺度决定正义,拥有美德。知识是最好的东西,度量快乐善恶,教人美德。智慧就是知识,与正义、节制相关。勇气作为美德不同于智慧,因此胆小不来自于缺乏是否应当恐惧的知识,不可教,与美德可教矛盾。
  • 《Cratylus》:名词并非约定俗成,他的目的是对实物的最佳模仿,因此发音字母存在客观科学性,并非纯主观因素。
  • 《Apology》, 《Crito》:不能奉承大众,而应教导大众。无需考虑愚昧的大多数的意见。

虚无主义的驳斥

  • 《Euthydemus》应当追求智慧,语言是追求智慧的手段,而非智慧本身:应当善用语言,而非滥用。语言有很多歧义(展现如下)。
    聪明者是学习者,学习者因为学习不懂的知识而是无知者。
    教育人是让人变聪明,变了的人不是原来的他,因此是毁了他。
    我从不说假话,我只是说了和你不同的话。话既然说出来就是存在的,就是真实的。
    我知道一切我知道的,所以我知道一切。
    我父亲不是他父亲,所以我父亲不是父亲。
    有生命的事物叫动物,人的动物代表人对动物有支配权。神是有生命的,我的神就是我的动物,我对神有支配权。
  • 《Cratylus》语言虽然有天然特性,但并不因此与真实的天然事物完全绑定。语言是依据事物的本性进行模仿,因此有好坏,有虚假。
  • 《Sophist》存在与任何型混合,虚假型、真实型都是存在。真实型在于对现实世界有影响,虚假型来自于不同型和真实型的混合——虚假的事物是不同于真实事物的事物,它是幻想的并不对现实产生影响的存在,并非因为存在所以不虚假。

享乐主义的驳斥

  • 《Gorgias》:统治者追求快乐与自由,但由于缺乏对善的理解,存在误判,并不一定是有利于他的真正的快乐。
  • 《Republic》:其他人的快乐是避免痛苦,例如避免生病、贫穷,哲学王对善的追求是真正的快乐。
  • 《Philebus》:快乐来源于从痛苦中恢复,对善的状态的希望,以及感受纯粹和秩序的美。只有最后者是真实的,长久的快乐。因此快乐是追求美的手段,其他快乐不值得追求。人的目的是善->美->理智->技艺->真正的快乐,不应追求全部的快乐。

存有学、理型

被赋予同样名称的事物因其共性而具有名称,其共性所代表的实体是型(《Phaedo》,《Republic》),其名称是对型的模仿(《Cratylus》)。型是单一而不可分的《Phaedo》《Hippias Major》,因为其共性具有原子性。型是普遍的,因任何具有该共性的物皆分有其型(《Republic》)。型同时是有限的一,因其作为一个型而成为一《Parmenides》。型是独一的,因为若存在两个同样的型,那么他们应共同作为拥有他们共性的唯一型存在《Republic》。总结下来,型有如下性质:

  • 单一性(atomic)
  • 普遍性(universal)
  • 有限性(oneness)
  • 唯一性(uniqueness)
    当然,型的定义可以推出它具有不变性,并因为不变而可知。

《Parmenides》展现可能存在的型的问题——多个事物分有一个型,若型完整的存在每个事物中,违反uniqueness,若部分的存在每个事中,则违反atomic。另外型F可以描述F本身,则F包含F, {F}, , … 违背oneness。

《Parmenides》通过八段推论,展现出存在可能的含义——即是无限的多,又是有限的一;虽然善包括了无限多的事物,但善本身作为整体是一,因而可以把握。正因为此,型作为无限的多存在于每个物体中,但就其整体而言是有限的一(oneness),而且仅当他作为一的考虑时(atomic)才是那个普遍的唯一的型(universal, uniqueness)。

型的可知来自于辩证法(《Republic》),灵魂感知善的型,依据其型的本性划分成互相区分的子类,因而得到各式的知识(《Sophist》《Statesman》)。其灵魂对于本性的可感知性是通过经验得出的《Menos》,因为一个小孩完全是启发式提问下无师自通的获得了知识。

知识论、辩证法

《Parmenides》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理型是否作为知识可知:理型的世界无法理解变化的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无法理解不变的理型世界,他们之间不存在联系的纽带互相可知。柏拉图给出了他的解答:

《Menos》通过分析小孩无师自通的学习数学总结规律,得出知识来自于生前。承载这个知识的载体作为灵魂在《Phaedo》中提出。《Theaetetus》知识的内涵在于正确的见解以及对于区分于别的知识(型与型的区别)的解释。《Sophist》《Statesman》描述人如何从大的型中依据本性划分成小的型而获得区分的知识。(依据本性可以认为是一种无师自通)

《Timaeus》作为装载知识的灵魂,其本质是一种宇宙的秩序和规律,作用于规律的太阳,也作用于人。其本质是造物主用来对型的世界的模仿,因而灵魂拥有理型的知识,并被人类通过心灵学习。《Menos》也表示这种依据本性的正确见解来自于神。

爱与快乐——追求真善美的手段

爱是人拥有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使人迷狂《Phaedrus》,去追求与其本性相和的人,从而感受天堂的秩序。爱是半人半神《Symposium》,推动人去追求美与善。快乐也是如此,对人起助推作用。《Philebus》真正的快乐来自于人对秩序的美的感受,《Laws》人应当在酒宴和音乐的快乐中学习真善美。

柏拉图思想的陈述

太阳的周期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其规律是灵魂,而规律的原因叫做神(《Laws》)。其原因是存在一个完善的理型世界,造物主依照理性世界创造物理世界和人,利用灵魂参与模拟理型世界的规律(《Timaeus》)。

理型是普遍的、单一的、有限的、唯一的,其内部是无限的多,但整体是有限的一。静止的理型世界和变化的物理世界都是存在《Sophist》,其真实性不来自于静止。真实的事物指的不仅是理型世界的静止,也是与被理型世界指导的变化的物理世界。虚假的型唯独来自不同于这些真实事物的事物。物理世界以模拟理型世界的秩序并作为有限而为美,其美与真一道点亮了全善的理型世界(《Philebus》《Timaeus》)。

人除了拥有所有万物都拥有的灵魂(《Timaeus》《Phaedo》),还拥有爱,并因此拥有追求美与善的动力(《Phaedrus》《Symposium》),真实的快乐是感受美的表象,同时虚假的快乐作为欲望和诱惑通过肉体拉着灵魂远离理型(《Phaedrus》《Philebus》)。

人由于天赐的灵魂和爱得以有机会学习理型世界。知识乃是正确的见解和区分于别的知识的解释《Theaetetus》,而获取知识一是来自灵魂的天赋《Menos》对于型和天然本性的理性感知(《Menos》《Phaedo》),另一方面依靠辩证法和数学对型进行本性的划分而产生新的知识(《Sophist》《Statesman》)。

人的思维层次是感受、信念、理智、理型。出生啥也不懂,只有感觉、爱、欲望。思维由感觉的猜想,逐渐获取信念,并通过理智与辩证法考虑信念的本原,直到理解型而具有理性。人的灵魂有三个部分,理智、激情和欲望。一个理想的人,其理智追求理性,其激情与理智一道控制欲望。(《Republic》)

一个完善的政体如完善的灵魂一样,代表理智的哲学家应当为王,根据理型的善指导社会;代表激情的卫士与王一道捍卫政体的有序灵魂;生产者如欲望,维持政体的运作《Republic》。

然而现实的国家难以实现理想。居鲁士和大流士虽然牛,但他们的孩子导致王朝的衰落。因此集权并不可取,而纯粹的民主(如雅典)过于自由而自私自利,也不可取。适中的集权和民主,有利于实现现实的自由、公正和智慧。具体的,通过代议制统治城邦,制定法律弥合矛盾,引导人们向善。通过劝说方式让人们理解善,并通过强制和惩罚阻止人们违反。通过音乐和体育锻炼人们的灵魂和身体,饮酒、诗歌、音乐应当以正确和积极的方式进行,让人们在快乐中通过神赐的爱追求美与善。最终,要敬重神灵(规律)。(《Laws》)

柏拉图思想的现实意义

通过理性的说服,构造一个严密的逻辑系统与宇宙系统,其本质是一个理型世界和物质世界的二元论。柏拉图提供了知识的本源,并启发人真正去思考深刻的美德与型的本质,而非细枝末节的结论或见解,并赋予人辩证法的思维作为去除虚假,追求真实的武器。而系统本身,便是人们所追求的真善美的具体目的地。

柏拉图揭发了人们经常犯的思维错误,即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博学主义和享乐主义,并予以证伪,其过程深度挖掘了人在形成这些思维时常犯的逻辑谬误。他告诫人们摒除这些智者学派的错误思想,真正意义上追寻他所构建的真善美体系。

实践中,柏拉图除了理性,还考虑人们的欲望和激情——勇敢的人和节制的人需要互相学习对方的性格(激情),要利用爱和快乐作为武器推动对理型世界的知识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