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读

Catalogue
  1. 1. 范畴的动机
  2. 2. 范畴的划分
  3. 3. 范畴的普遍联系
  4. 4. 层次化思维注解

范畴的动机

人类最重要的一类活动就是思考,思考的目标便是思维的对象。思维的对象若是不加以分类,便是无限的多和混沌(《Philebus》),反之则是有限和可把握的事物。《范畴篇》所做的便是将思维的对象进行范畴分类。

思维的对象必是作为一而存在(《Parmenides》)的事物,然而其存在的性质可进一步划分。思维的对象若非本质的存在,则一定是依赖于本质存在的存在;若非单体的存在,则是作为单体集合的普遍性存在。本质存在的单体(Essential Particular)是一切讨论和思维的起点,依存于它而存在的单体必须从本质出发进行考虑。群体作为直接可把握的事物必须由于共性的普遍性而称为“这个群体”,否则这个群体无意义。个体的本源/依赖,和群体的本源/依赖,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对于存在的四种本性划分(类似于《Statesman》)。而四种本性之间的相互转换可以用相属(Said-of)和依存(present-in)描述,例如黄经纬是人是相属,人是黄经纬的泛化类型。黄经纬在社会中只是偶然的,并非依存的。黄经纬的语文知识一塌糊涂,作为个体的语文知识是依存于黄经纬存在的。

范畴的划分

作为唯物主义者,我们最直观的思维对象,便是一个个直觉可感知的个体,其个体是作为其本身完善有意义的,是第一实体。例如一把椅子,若排除其关键部件则不为一个实体。虽然我们仍能思考它,但它不是一把椅子,而是一系列部件组成的有限的多,其部件是第一实体。由于共性而普遍存在的实体集合是第二实体,第一实体可由第二实体诉说。

把握住了最根本的实体,就要诉说他的特性,他与另外事物的联系。其特性,必然是定量的或者定性的,而定量的就要思考数,定性的就要思考性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若是普遍性事物的普遍联系,则是关系,而偶然发生的联系,则可分为拥有/施加动作/承受动作。除此之外,事物除了其本性和与外在的联系,还存在其与世界的联系,分为时间/地点/所处。综上,所思考的对象,有十种范畴,实体,实体自有的特性(数量、性质),实体与实体的联系(普遍的关系,偶然的关系(所有,施加,承受)),以及实体与世界的关系(时间、地点、自身所处)

范畴的普遍联系

正如考虑第一实体便需要考虑其普遍性的第二实体,考虑关系也要考虑其普遍性的关系。类似《sophist》讨论了五种型(相同、相异、存在、静止、运动),亚里士多德讨论的是范畴的存在(前提条件便是存在)、相同、相反、相等、程度对比、先后。

实体——除了存在,不接受任何普遍的型,例如无法进行任何对比。但可以接受特性,特性可以接受相应的普遍的型。
数量——接受相等、不等、先后。(相反性在现代数学也许可接受)
关系——相反、相互转换,关系的对象可同时、可先后
性质——进而分为天赋、状态、习性、感觉、形体。可相同、可相反、可比较。
实体与世界的联系——因其客观性与实体拥有一致的特性,不接受几种所讨论的普遍型。
实体与实体的偶然联系——接受相反的动作。(考虑实体与实体的时空关系,相反性)。
稍加总结,相等与不等属于定量的数量,相同和程度对比属于性质,而关系和偶然的联系则相互处于对立而接受相反。实体,以及实体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只能接受客观的描述而非定性定量的比较。

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联系,考虑的是“其关系是否为因果,其特殊的相关性是否为相同或相对”。人们的语言考虑A在B先,描述的是因果性,进而可分为时间、次序、论证、事物因果;反之,同时指的是无因果的相关或独立,相关来自于本性划分的并列,其独立体现在时间的独立。人们的语言考虑A与B相同,值得通常是数的相等和性质的相同;而相对,考虑的是普遍关系的对立、性质与动作的相反。

层次化思维注解

亚里士多德太爱枚举了,语言难以描述其层次化的思维结构,因此最终附图说明亚里士多德范畴的结构。

范畴篇结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