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后分析篇解读

Catalogue
  1. 1. 《后分析篇》整体思路
  2. 2. 公理的科学系统
    1. 2.1. 本原
    2. 2.2. 真、证明、定理、解释
    3. 2.3. 必然性
  3. 3. 不可解释和怀疑论
    1. 3.1. 交替论证带来的问题
    2. 3.2. 语言学解释的终点v.s.知识解释的终点
  4. 4. 定义
    1. 4.1. 对定义进行发问
    2. 4.2. 语言定义和科学定义
  5. 5. 科学的发现

《后分析篇》整体思路

《后分析篇》就解决一个问题,人类的知识是什么以及其应当如何展示传递。人类的知识是一个科学系统,这个系统在亚里士多德的眼里是一个由本原出发,通过三段论来进行推导的演绎系统(Deduction system)。从这个系统中,本原是公理,通过三段论推到出的结论是定理。而形成这套科学体系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两件事是证明解释

虽然这套说辞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初中平面几何玩剩下的。显然,如果局限于平面几何便认为自己掌握了全部科学系统的本质,这是非常傲慢的行为。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重要的讨论层次:

  1. 解决怀疑论和虚无主义的论辩——知识不存在。
  2. 通过必然性解决三段论对于概念在互相推到时可能出现的交替论证。
  3. 通过定义解决无法避免的交替论证的次序问题。
  4. 通过原因解决定义中涉及到的语言学的歧义问题。

公理的科学系统

本原

本原的特性——必然是真的、不可分、直接、比其他都更可知、先验、可用于解释,我们以”善“为例:

“善”是一个本原,无需再问“善”是否存在,因为它就是我们人类所追求的本原。如果一定要反驳人们质疑它是否存在,则需要说人类不是行尸走肉有追求。别人又要问为啥人不是什么行尸走肉,这就难了,因为只能说人类有追求。而这本质是我们必须承认其存在的,否则人就是行尸走肉了。同时也说明,这玩意是纯先验的,比其他东西更直接掌握的。

善不可分,因为它是最初的本原。公正和勇敢都是善,但是因为他们分有善的性质,而非善可分为公正和勇敢。对比来说,智慧物就可分——人由于其脑是智慧,机器人由于芯片是智慧,但他们本质不同,因此人的语言可能打包不同种类的东西,由于其偶然的性质进行统称,从而是可分的。例如”学科“由于是科学可展示的而被统称,但数学、物理、人文完全就是不同的学科,因而使得学科本身是分离的概念。

最后,本原用于生成和解释一切知识。例如公正是什么?公正是一种善。但若问“善是什么?”只能回答:人类所追求的——赚钱能过幸福生活,公正使生活有秩序,勇敢可战胜困难,这些都导向我们喜欢的生活结果,那就是善,你细品一下善。他只能是一种利用人本身天赋进行归纳获得的事物。

真、证明、定理、解释

真是从本原出发,利用三段论可推导出的结论。结论便是定理,推导的过程便是证明。

解释是对于一个事实的论证式说明,将一个未关联到知识体系中的与事实相关的命题,利用三段论从真出发进行推导,从而得出解释。

可以看到,无论是证明还是解释,例如解释AaC,就必须找到中词B,并且AaB, BaC,所以AaC。例如为什么人会呼吸?因为有肺动物会呼吸,人是有肺动物,所以人会呼吸。

必然性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我也可以解释:因为人都生活在社会里,社会里的动物都会呼吸,所以人会呼吸——这也是正确的三段论,但它不构成满意的解释。因为社会里的动物会呼吸,其社会性是一种偶然而非必然,这些动物被丢到荒岛上一样会呼吸,丢到外太空还是要穿着宇航服呼吸。

因此,证明和解释,最重要的是体现其必然性。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好的解释必须仍然是找到一个中词B,他是最直接的必然原因。因此这个中词B必须是B na C,且不存在D,使BaD, DaC。

不可解释和怀疑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初的本原和最直接的关系是无法也无需被解释就可以知道的。比如无法解释“善”是什么,也无法解释“动物为什么会动”,这才能避免三个大问题——无限论证、循环论证、怀疑主义。

如果任何事物需要解释,则三段论没有起点,必然导致无限或者循环。如果不存在一个无需解释的关系,则任何中间论证都需要被进一步拆分成两个命题,也会导致无限或者循环。

然而虚无主义者、怀疑论者、还有一些佛学大师偏要质疑这一点,可见咱们哲学家和这帮人根本没法交流,因为本原的存在性和最直接关系的无需解释性必须是共识,否则便没有讨论的基础,也没有讨论的大厦。从此也可以看出,虚无主义者、怀疑论者、佛学大师是不可战胜的,甚至他们是胜利者,因为在哲学家认真的建造科学体系的大厦时,无可避免的需要引入亚里士多德的这两条解释,而这两条解释似乎又是违反哲学家严谨的风格的,这样反而显得哲学家自相矛盾,而虚无者表里如一的现象。这世界上只存在两派,知识派称呼虚无派为loser,知识派被虚无派成为obsessor;我作为前一派,从来没有见到后一派哪个人过的体面的,除非他是伪装成后一派的前一派。当然,我大胆的猜测所有的后一派,都是想要通过表面的后派来获利的前一派。利益可以是赚取香油钱、导师费,也可以是避免自己的懦弱无知被知识派通过科学体系击败。

交替论证带来的问题

例如亚里士多德指出“行星在附近,附近不闪光,所以行星不闪光”,但同时“行星不闪光,不闪光的在附近,所以行星在附近”;若行星是C,附近是B,不闪光是A,则第一个论述是AaB, BaC->AaC,第二者则是AaC,CaB->AaB。可以看到,不闪光和在附近两者同时出现,构成交替论证(BaC, CaB),这时的因果非常重要。亚里士多德明确说明附近是因,不闪光是果,但为啥这是成立的亚里士多德没说。我想这和他所坚持的——最直接的联系无需解释是共同的。

语言学解释的终点v.s.知识解释的终点

我们再来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人是地球上唯一牛逼了的生物?

为什么人牛逼–>人会造工具,工具牛逼;
为什么人会造工具–>人有手,手能造工具。
为什么人有手–>人是灵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有手。
为什么人是灵长类动物–>因为一玩意儿如果是人,他就必须是灵长类。

你作为提问者,你满意吗?答案否定。但是回答者似乎也已经尽力,因为他把该说的都说了。那究竟问题出在哪里了呢?这是个语言学的问题——问这问“为什么是灵长类动物”,问的是灵长类动物之所以有手的原因,而答者只看字面意思,当然认为“人是灵长类”已经到了终点,因为这便是人定义的一部分——灵长类里面XX属性的子集是人。然而定义并非本原,并不能因为他从语言学上到达了终点,就认定它从解释上到达了终点(本原)。

定义

对定义进行发问

涉及到定义,提问者应当进一步拷问。在人作为灵长类有手已经到达了语言学的终点,但剥开语言学的定义,这才是刚刚开始!亚里士多德对于定义,继续发起了四个问题,而这四个问题也是指导人们应当如何对定义发问——

  1. 灵长类有手吗?(定义A有P的性质吗?)
  2. 为什么灵长类有手?(为什么定义A有P的性质?)
  3. 灵长类存在吗?(定义A存在吗?)
  4. 什么是灵长类?(定义A是什么?)
    也就是说,定义还不让人满意,如果一个人为了草儿了之的解释,抛出一个定义想忽悠你,你就要从这4个问题发问。例如有人跟你说买比特币牛逼,你就要问:

比特币能赚钱吗?赚。为什么比特币赚钱?因为它有价值,它去中心化。比特币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货币存在吗?存在。给我描述一下什么是比特币?答:你获取了某些数据,它恒定存在,并且有唯一性的论证,可以作为货币使用。

这时你就会发现,认证仍需要共识,共识来自于信用,信用来自于背书,背书则不能去中心化。否则你拉一泡shit,它也有你DNA的唯一标识,你把它风化存储,基本不会被别人盗走,更加恒定;同时信用非常有保障,农民伯伯都认同它是一泡shit,我也不会质疑,因此shit比比特币更值得购买。

那为啥比特币比shit值钱呢?因为普通民众不会对定义进行亚里士多德式的发问,然后被割了韭菜,所以对收割者而言,比特币确实值钱。

语言定义和科学定义

大家会发现,即使某个东西不存在,你依然可以问他是什么?独角兽是什么——独角兽是马上面长了一只脚。半人马是什么——马头换成人头就是半人马。这就会造成一个问题——似乎了解定义的本质就是用一串语言去解释一个东西,这样来说,只用抱着一本字典,我就是爱因斯坦了,亚里士多德指出这非常荒谬。

因此,亚里士多德指出,科学定义并非单纯的语言替换,而是对其定义所想要囊括事物的本性的分析,具体而言:

拆成若干更加明确的定义的组合——人是有智慧的猴子。
生成A的前序事物+生成的过程——人是猴子下树的产物。
A的直接原因——人是猿的后代。
A的根本原因——人是自然选择中产生的智慧进化生物。
无论哪种定义方式,都能够体现其定义的本质,并且能回答提问者的刚才的所有问题。但如果说人是直立行走的动物,则是一种解释,但这种解释是偶性而非本性的,例如狗熊也能直立行走。

科学的发现

前面讨论的都是如何从本原来构建大家认同的科学体系。但是如何从日常经验生活中认识本原,亚里士多德在最后指出这个顺序:感官->记忆->经验->知识,可见亚里士多德并不是纯粹的理性主义者,他同时也是经验主义的人——描述和固定下科学体系,靠的是理性的科学体系;而科学发现,靠的是经验和灵感,不是三段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