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伦理学(1)

Catalogue
  1. 1. 伦理学是什么
    1. 1.1. 基础假设
    2. 1.2. 目的链条和最高善
    3. 1.3. 伦理学的范围
  2. 2. 幸福是什么
    1. 2.1. 幸福不是型
    2. 2.2. 幸福的第一原则
    3. 2.3. 幸福的原因
  3. 3. 评论

伦理学是什么

基础假设

善作为目的。人做事、思考、探寻知识,都是为了某种善的目的。这个前提也许不成立(例如佛家讲究空),因此我们谈论西方的伦理学,都建立在这个前提下;对于虚无主义者,没办法探讨。

目的链条和最高善

因自身而值得追求。目的通常形成一个链条,例如我赚钱的目的是为了买房,买房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好,生活好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思考。赚钱->买房->生活好->去思考,链条的后面更为主要,前面则是辅助的目标。链条的终端就是善的本质,本质善的东西不为别的,而是因自身值得追求。(内涵思想参见《形而上学》(八))的探讨)

伦理学的范围

人类的最终目标是对全社会都好,这是政治学讨论的范畴。而它的前提是研究个人以及周边如何获得善。伦理学的范围是个人的善,即研究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

幸福是什么

幸福不是型

亚里士多德专门论述了幸福不是柏拉图的理念。柏拉图认为善是型,是自包含的一(《理想国》),但是根据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幸福更多的是一种性质而非实体,因而幸福不一定包含单一的本体(《形而上学》(七))。因此,幸福的原因是多,应当通过考察已有人们的经验来枚举总结,而非使用柏拉图的型的二分法进行空想。

幸福的第一原则

自足。一个幸福的人生必须是无缺憾的。因此理论上人都难言幸福,因为在死之前,下一秒谁也不能保证不缺什么,甚至死后,自己的名声、身后的心愿都可能逆转或无法达成。因此人一直在追求幸福,但在某个时间点也可以依据他的状态判断是否大体是幸福的。

讨论人类追求的三大幸福的种类——牧师祷告,醉汉喝酒,贪官敛财,似乎都有目的,都是为了各自的幸福。经考察,人类的生活方式由三种——世俗的生活,政治的生活,沉思的生活;其目的分别追求的是欲望,荣誉,和知识(三种自身为善的东西)。例如敛财为了享受(欲望),出名或者帮助他人都是为了荣誉,而学习是为了获得知识。人的欲望总是变化而得不到满足,荣誉则取决于他人的评价而更加充满变数,因此这两种生活都不是幸福的。知识、思考则完全来自于自己灵魂所得,无人可以夺走,因此是最高级的最容易持续的幸福。

幸福的原因

肉体的幸福——首先要吃饱穿暖,不受过分的伤害,实现基本的小康。
灵魂的幸福——灵魂合乎德性,使自己在各种环境下的行为给自己带来满足。德性分为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道德德性是通常带来个人的善的行为习惯,理智德性强调灵魂通过考察和思考从而带来个人善的能力。

评论

亚里士多德运用了他《范畴篇》和《形而上学》的理论从根本上建立了伦理学的学科。假设人都是有追求的目的,目的是有因果链的,而最终的目的是善,对个人的最终目的是幸福,伦理学研究的就是幸福的含义和追求方法。其次,亚里士多德论证了幸福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描述一切最终善的目的的性质。但幸福有它背后的统一原则,即自足和完满。接下来,亚里士多德考察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并归纳出三种人们通常追求的目的,欲望、荣誉和知识,并根据原则说明知识是最高级和最持续的(但并不否认其他的就可以丢弃)。并指出为了获取灵魂的幸福,需要合乎德性(敬请期待)。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非常务实和明确的,我觉得几点非常重要。一、幸福需要时刻内省,只有明确自己缺什么,怎么获取,才能形成目的,获得幸福。二、完满的幸福无法得到,现世的幸福需要精打细算,抓大放小。抓住自己的根目的,例如赚钱不是根目的,活的爽才是肉体的根目的。三、知识作为最稳定和最缺乏的东西,是最值得追求的,追求知识带来的是长久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