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思想详解

背景

最近读完亚里士多德大部分著作,深感震撼。震撼的原因并不是他提出了什么能够逆天的思想,也不是他发现了什么具有至上美感而自身唯一的观点,更不是对世界愤世嫉俗的激烈批判。我对亚里士多德深感震撼的原因,是他的耐心和娓娓道来。他拥抱自己的经验,把它们一一刨根究底;他又不沉迷于自己的经验,而是继承了先师柏拉图部分的超脱的思想;他又不过分超脱而脱离实际,而是把自然哲学家对现实世界的好奇付诸实践。最终,他不像任何前人哲学家一样攻其一隅,有失偏颇,而是发明了自己的系统——一套对各个看似完全不同的分支,第一哲学、科学、人文等领域的深度整合而成的本质为一的语言系统。

然而,这样伟大的事业确实不容易通过轻佻的文字便传达给人类——若说解构系统和批判,柏拉图的对话录即诱人有有趣,还能直达目的。毕竟,建立一套真正完备的系统是一件繁杂、吃力不讨好、写出来令人头晕目眩的工作。事实上,任何人读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的第一印象大多如此,不知所以,乱七八糟;同时,其流传的著作似乎大多是一些讲义,而非全是通过现代意义的论文所流传下来一样,用最精简的语言表达最完善的含义;这便更加将其思想的闪光点掩盖在其文字的海洋中。因此,若非对其有足够的耐心和好奇心,一个读者大概率会望而却步。作为精读其著作的我,希望以此文对其思想和体系进行整体的简述,以便有兴趣的读者在捡起他的著作时可以少费些心神。若我其余的摘要能使读者更好的收益,则更为荣幸。

亚里士多德著作简述

既然要讲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最直接的就是把他最重要的几个文献拉出来一一讲讲,具体来说,我认为值得一读的著作,必读和必须精度的包括《工具论-范畴篇》、《物理学-前两章》、《形而上学-1/4/7/8/12章》、《尼各马可伦理学》,可读和可泛读的是《工具论-其余篇》,《物理学-其余篇》、《形而上学-其余篇》、《政治学》、《修辞学》、《诗学》。

如果问亚里士多德究竟在研究什么,那么我的答案是——他在研究所有东西。那该怎么研究?亚里士多德的体系我认为主要分为四个大项——逻辑、自然、形而上学、伦理,即我认为应当精读的那几个文献。

工具论-二到六篇

逻辑是一切讨论的基础,如果讨论没有逻辑,那便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绝非简单的and/or/xor(《工具论-解释篇》),他考虑了普遍与特殊,必然、实然与或然(《工具论-前分析篇》),并且考虑到自然语言许多迷惑人的地方,并精确界定了相反、对立、先后等不同概念(前几天一个朋友吐槽我的男神李健就在这里犯了逻辑错误)。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将科学体系建立起来,包括第一原理(最初的前提)、三段论推导、定理、定义的含义等(《工具论-后分析篇》)。然而,亚里士多德不是死板的逻辑学家或者科学家,他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并意识到很多事情并非像科学定理一样有着严密的逻辑。因而,他在《工具论-论题篇》中强调了,对于开放性的问题,必须考虑其正反两面,并使用三段论第一格第一三段论进行考察;在《工具论-辨谬篇》中,他则强调用其他格的三段论,即考虑普遍、特殊的谬误,或然、实然和必然的谬误,进行驳斥。

Read More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8-12)

上一章讨论了几个重要的意义——存在即为实体,实体是可以被用来诉说却不诉说他物的主体。实体是质料和形式的组合,形式意味着本质,本质自身就通过其定义说明了实体存在全部的含义。定义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原因,但作为本质的整体在这种情况下是先于其部分的。仅当复合物是质料上的混合,其部分才先于整体。这在本章第一段进行了小结1042a3-28。可见,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他的本质。

如何追求本质的原因?——质料和形式合而为一的原因

democritus认为质料就是一种,不同实体的差异来自其组成方式(柏拉图的划分法)。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对于每个存在都通过这种方式分析,将会无休无止1042b9-1043a。因此,要考虑不同种类的差异,这时便发现,区分不同种类的质料是有益的 1043a8-14。差异的原理因而是形式和现实结合的原理。

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定义是整体为一而存在的,而用这种常用的思路进行划分区分,并不能真正意义上描述定义所具有的含义 1045a22-24。因此,一个东西的原因,便是其实体由形式和质料形成为一的原因 1045a27,1045b18。

因此,若实体不是质料的实体,他本身就是原因;若是可感实体,则其原因是其潜能(质料)到现实(质料+形式)的生成运动 1045b24-26 (物理学的研究范畴)。

第九卷-十一卷是对一些实体样例的分析,对前人细节的驳斥,和对七、八两章内容的强调,暂且不表。

Read More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7)

背景

第一卷对前人的理论进行了批判,并在第三卷引出了形而上学的讨论的必要性,在第四卷确立了感觉外客体存在的证明。第五、六卷,亚里士多德为自己的理论做预先的铺垫,在讨论存在时需要考虑几个因素——

  1. 存在是一种实体,实体是不诉说他物但被他物诉说的范畴。
  2. 存在有自然,自然则有原因。
  3. 存在可以是部分,也可以是整体。
    注:要想读懂此篇,请一定要看英文版的。中文翻译惨不忍睹。
Read More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5-6)

原因

研究本原和原因类似,因为一切原因都是本原 1013a17。原因的含义有多种,包括生成的原因(青铜之于雕像),也有形式的原因(比如有台面和腿的是桌子),也有变化的原因(撞击使台球运动),也有目的的原因(为了出人头地而读书)1013a25-1013b6,类似于《物理学》四因说。因此,一个事物的原因是多重的,其中有固有的潜在的原因,也有偶性的现实的原因 1014a6。

从自然看存在

元素内在于事物,而事物最初由之构成 1014a26。自然的意义,一是生长的东西的生成,一是内在于这些生成了的东西的原因 1014b16。若只有这些元素却还不具备形状,那不能称其具有了自然 1015a5。可以认为形式或实体是自然生成的目的 1015a13。因此自然不仅需要质料,还需要接受事物之所以成为事物的运动本原,才能形成自然的事物。其质料是其潜在的存在,其形式是实现其存在的现实1015a19。

实体——本性的一的存在

作为一而存在,就是作为数目的某种本原而存在 1016b19,即数目是一(单一质料)、形式是一(单一定义)、种是一、类比是一(与他物的关系是单一的)1016b32,因此范畴表因其含义各自范畴是一,甚至范畴本身也是一(范畴篇)。存在就偶性或本性而言 1017a9,范畴表体现的就是存在的不同种意义 1017a25。其中本性的作为一而存在的就是实体 1017b10。实体不诉说主体,实体即是主体的原因 1017b15。

而后,1017b29-1023b10对范畴篇进行了重述。

部分与整体

部分是量或形式以任何方式被分解的东西 1023b14-26。因此部分不仅可以是空间的部分,也可以是逻辑的部分。整体是一种一,其构成部分一个不能或缺1023b28,损害针对的是整体而非量 1024a14。种是同一形式下事物的连续生成 1024b30,种的不同是根本的原始载体的不同1024b11。

Read More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2-4)

第二卷

我们对自然或多或少有贡献和理解,但很难究其本质 993b5。但是我们应该达成共识,自然存在某些规律而非无限制的不可解释。994a1。(其他部分和第一卷较为重复)

第三卷

形而上学是独立学科

不同学科所考察的原因各不相同,那哪一种应该是形而上学探求的科学呢996b5?或者说,本学科属于多门科学而非一门 996b26?

首先属于一门科学显然不合理,因为每个科学的原因是不同种的,不互通996b34。但他们问的问题是相同的,即一些存在物存在的基础,可见形而上学应该是所有科学的前提,从而使独立的学科 997a1-6。

在先的本原是普遍的

细究起来,有一些东西的证明是基于载体的(例如生物学从实际的生物考察),有一些则借助于公理(例如由某些物理定律推出某些假设)。那么普遍性的公理是更先的,还是作为实体的载体是更先的?997a6-15

作为存在的本原似乎有几种可能——原始的种、不可分的事物、导致区分种的属差(998b15-999a2),而每一种更为先都有其道理——不可分的事物是本原,因为无法由其他东西构成。普遍的东西是本原,因为只有他们才能解释原因。属差是本原,因为仅有通过属差,才能界定种。999a3-999a23。另外若个体外不存在本原,我们如何理解纷繁的万物呢?必然借助于普遍的东西,则存在于个体之外,则个体不能作为本原。999a24-32

Read More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可以认为是此领域的开山鼻祖,亦可认为是第一哲学的系统化思考与论证。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尝试用逻辑将此问题以科学的方式阐述清楚,然而比较遗憾的是——作为原稿,本书似乎是一种类似于课件的东西,因此本身多卷间存在许多冗余和互相关联;同时由于所涉及的问题深邃而复杂,有如一棵生活经验大树下盘根错节的根系,同时理清他们只能借助理性而非经验,因而无法将根系间的泥土刨开,充分利用读者的感官将他们直观的展现。作为一个对此问题有十分兴趣的读者,本人综合自己所读所想,以及国外哲学教授的讲座和一些公开资料,尝试对此书进行诠释。

第一卷——动机和前人思想批判

学科动机

求知是人的本性,求知的道路上包含多个门槛——拥有感觉->记忆->经验->普遍判断导致的技术->技术总结的知识。可以看到,通往知识的路线是从实在可感到普遍不可感的理论(980a22-981b7)。因此人在于求知,而最终的智慧是研究最初的原因和本原(981b8-982a3),而如果通晓本原,则其他事物皆可知晓(982b2)。当然,亚里士多德认识到在无技术的情况下,经验仍然可能导致实际工作更好的胜任,正如会计算机原理的人不一定会修电脑,但这并不阻止会计算机原理的人在计算机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影响力,而其原因在于智慧和产生知识(981a12-981b26)。而最终追求知识的目的并不是实用,因为知本身是最终目的(982b22)。

前人思想

  1. 万物的本原以质料为形式。(例如泰勒斯,水是万物本原)983a10。
    若如此,则一切是质料的,那么原因必然是质料的,这样无法解释事物变化。984a16-29

Read More

Metaphysics-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简介

四个传统哲学分支——伦理学、逻辑学、认知学、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即可通向神秘论和宗教,也可通向对灵魂和爱的讨论,不同于很多书籍上来定义形而上学并讨论认知真理,本书从日常问题出发最终引向形而上学的讨论,并以可理解的方式引出实体、性质、变化、原因、概率、时间、自我、虚无和生成的概念。形而上学问的问题很简单,就是对世界中一切事物、原理的存在和性质进行发问。然而发问的起点仍未可知,因为很多问题互相关联,细节和整体纠缠在一起往往无法简单回答,本书的目的便是理清头绪。

What is a particular——桌子是什么

我看到眼前有个桌子,哲学家会问他的存在的本性是什么。我看到他的颜色、质感、形状,都是桌子给我的性质。感官只赋予我了解桌子的性质,而性质却隐藏了他的本质。不仅是桌子,所有的物体都有这个问题。那么物体的本质是什么呢?以下是一些解释和对应的问题

本质是一个容器,装着一堆性质

理论(正方):性质不是本质可以理解,因为我把桌子从棕色涂成白色,我清楚的知道这是同一个桌子,只是其某一性质颜色发生变化。可以认为本质是一个容器,装着一堆性质。我感受到性质,但通过分离所有性质,我的理性就认识了本质。反方:如我在谈论一只猫,我可以分离大小、毛色;但如果我分离了所有的性质,我将什么也没剩下,而非剩下了某种本质。

本质就是一捆性质

理论(正方):那就把物体看做纯粹一系列性质的结合,除了性质并无其他,这样描述世界的方式反而更简单!反方:当部分性质变化,无法以同一描述物体。正方:大部分性质保留就是同一物体。性质以连续的方式变化是可以察觉其变化两端的同一性。

反方:那如果有两个物体性质全都一样如何说明他们是两个物体?正方解释一:若他们真是两个,则不可能同一时间在同一地点,时空即为刻画两者不同的性质。反方:地点由绝对尺度的坐标定义吗?若是,则它的基准则是不具备任何性质的实体存在,矛盾。地点纯粹是相对的概念吗?若是,则若宇宙是某旋转对称的,可以从某视角看到某两个地球,无法描述他们坐标的向异性。正方解释二:可以认为此物的红和彼物的红不是一个红,因此两物不同。反方:若两个都是一样红的性质是不同的东西,那红本身就不是性质而是异于性质的某容器了。

Read More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自然)

自然

定义

物理在古希腊意义上就是自然,自然就是“自身使然”,其存在没有外部的偶性原因,比如相对立的例子大多是人造物。亚里士多德的一个例子——若医生使自身疾病康复,则其康复对医生来说是自然;但他帮别人康复,则别人的康复不是自然(192b8-32)。一切具有自然的事物都是实体(192b33-34),因此牛顿定律不是自然,遵循牛顿定律的苹果具有自然(192b35-193a1)。

自然是起点,其存在不证自明(参见《Posterior Analytics》)(193a2-9)。

自然与本原的联系(《物理学》本原

一种说法认为原始的质料就是自然,例如金木水火土,或者说现代意义上就是原子(193a10-28)。另一种认为自然是形式,例如肌肉的自然是肌肉的形式,水未变成肉时,其作为水的质料不算是自然(193a29-193b9)。

自身使然就要考虑生成,床不能生成床,因此床不具有自然。人能生成人,因此人的形式具有自然。医疗不是自然,因为他不是存在的结果,健康才是。生成的事物自发由另一事物生成,从而得到他的形式。因此生成的形式也是自然(193b10-22)。(注:亚里士多德认为质料和形式都可以是自然)

自然的研究者——自然哲学家(科学家)

自然哲学家考虑自然物体的点线面,数学家也研究这个。数学家不把它们作为自然物体的界限,不把它们作为实体的偶性,他们将思想与物体分离,不会歧义;自然哲学家需要保障其具体的实体的偶性含义;例如几何学的直线和光学的直线(193b23-194a13)。

Read More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本原)

讨论本原的必要性

探究物理(古希腊意义上的物理指现在的自然),首先需要了解自然的本原。亚里士多德推荐的研究方法,是从我们经验可感知中不证自明的理念总结出属于自然的本原(184a10-21),我们经验可感知的是普遍意义上的物体而非个例,名称则是讨论普遍意义的工具(184a22-184b14)。

可以从几个角度考虑本原。(a) 数目:一个,有限多,无限多。(b) 运动还是静止。这个问题不是物理的研究范围,而是所有学科抑或说哲学要考虑的问题(184b15-185a3)。亚里士多德考察的基础就是实用的解释大自然,因此他用很直观且有说服力的方式吐槽了两个流派的观点。(185a4-14)

巴门尼德(一些相关内容见柏拉图的作品《Parmenides》):本原是一——这就是一句虚无缥缈的废话,因为当我们在说本原时,它就是我们思想中的一个拥有同一性质的客体,说本原是一,和说本原是本原没什么区别;我们讨论本原是为了让它与物理产生关联借由讨论物理。
本原不被运动:现实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在动,因此本原不可能不动,没啥好争论的。
我们需要探讨本原,因为错误的本原理解会导致各种错误的结论(185a11-14);但还有一些别的乱七八糟的哲学问题和观点,和物理学没关系,因此我们在哲学上只需要讨论本原,抑或本质的存在。(185a15-21)

几种流行观点和反驳

万物为一的反驳

首先,从万物的角度来反驳这个观点,需要考虑“万物”是什么。万物是实体或数量或性质等的哪一些?万物指的是普遍意义上的还是个例意义上的?亚里士多德指出(详细理解需要参考《Categories》),流行观点在这个问题上都不能达成一致,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是荒谬的——(1) 万物不仅包括实体,则必然是多,因为实体和其他本原不同。(2) 万物不包括实体,则本身就很荒谬,因为其他东西无法分离于实体存在。(3)如若万物仅仅是实体,那么它要么有限要么无限。(3.1) 实体(偶性上)是无限的,但不是无限。例如就其所包含的点的数目,而其自身就是一个东西。(3.2) 实体是有限的,则其有大小。大小是数,因此数存在。实体和数加起来为二,不为一。(185a22-185b5)

我们也可以从“一”的角度来反驳。一有几种可能的解释——连续可分/单一不可分/不连续可分/形而上学的同一。这里的论述许多延续并发展了《Parmenides》的八段推论。具体如下(185b6-26)。

Read More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序

物理,顾名思义,物的原理。现代人自初中起学习物理,至高中或大学,掌握的物理知识非常多,对物理的一些解释性结论和应用方法远胜古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是否已经完全过时了呢?傲慢的我确实这么想——逻辑我没仔细研究过,算是亚里士多德《工具论》更胜一筹;物理,我总归更胜一筹,可以指点指点古人了吧?抱着这样的心态,我粗读了《物理学》,结果依然被教做人了。

亚里士多德毕竟是科学的祖师爷,就连《物理》这门科学学科中“学科”和“科学”的定义,也都是亚里士多德《后分析篇》的产物。而他的《物理学》,是从根上思考物的原理,而非将许多问题想当然的当作公理,然后用简单的数学公式的描述。譬如:牛顿第一定律说:任何无外力的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我们觉得很牛逼,但是这是实验结论。既然是实验,就非必然成立,最直接的,爱因斯坦就教他做人了。

亚里士多德就牛逼的多了:物体自然运动的本原是形式,质料加对立。亚里士多德所研究的运动(motion)不是简单的位移(locomotion),而是万事万物的变化。质料,就是变化中守恒的量,即使量子力学发生了能级跃迁,依然是质能守恒,依然逃不过他的系统,因为他从哲学上完备的证明了这点——若不存在守恒,则无论如何无法说明变化的起点和终点存在关联。运动必然包含对立——变化就是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两种状态必然不相同,否则就是静止而非运动。描述状态的不同必然是某方面的相异,而相异的本质是性质的对立。物由质料和形式组成,因此作为物的本原的形式也是运动的本原。自然的运动的目的便是其终点的形式,而质料是其实现。譬如:热力学第二定律说宇宙的熵不断增加,熵便是宇宙形式抑或说宇宙的形式的一部分。

一个轻蔑哲学的人会说:这特么有什么了不起,老子说一句话亦能hold住全场——心生万物。是的,谁也无法反驳你,但是亚里士多德的牛逼之处在我看来并非其含义在时间长河中仍然逻辑自洽,甚至我认为,他并非只是为了追求正确:他所追求的,是通过整理前人、经验、人类思维的天赋,形成了一套形式化的思维供后人进一步发展。后人的所有理论都以他的思想为前提,他的思想如何能被后续的结论证伪呢?

如果他对于运动的本原的划分,促使后人在守恒、在形式、在势与动中去发展物理。那更可怕的一点,在于亚里士多德从根源上定义了自然界的存在,物,地点和时间的含义,而这些问题,显然很容易陷入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而亚里士多德能够很好的分离出不证自明的本原,以及从本原出发后坚实的逻辑推论。譬如,我在知乎上看到有“物理大神”夸夸其谈相对论,数学公式一箩筐。我不懂相对论,变问他——若尺缩现象成立的本质在于人在同时观测了尺子的两端,而与其对应的是时延现象。那怎么定义同时以及时间的长短呢?从客观的角度,是通过石英半衰期来判定吗?石英半衰期在不同参考系的时间又怎么评判?结果这位大神嘲笑了我一顿,说我钻牛角尖,他说同时是经验意义上的同时。亚里士多德则给出了准确的时间的定义——只有运动,才有时间,因为若静止,则无论如何无法判断区别,也没有时间。因此,时间是运动的计数,而非剥离于运动的某种客观存在。在经典物理下,石英半衰期是固定的,可以以其为尺度。而相对立中,时空构成四维空间,便不应当以静止参考系来单独定义时间,而实质上运动本身便是在这四维空间中的变换,时间和空间的尺度只能进行联合的定义。因此,相对论,依然没有脱离亚里士多德的体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