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辩谬篇

《辩谬篇》(Sophistical Refucations)解决的是如何在别人的诡辩术下捍卫自己的观点。因此,这里主要讨论了有哪几种诡辩的方式,以及针对他们分别应当如何捍卫。

诡辩的定义

诡辩的反驳的本质是谬误的表面反驳(164a20-22),其特点是使用陌生的名词、语境对回答者进行欺骗(164a24-165a15),从而使反驳者显得更加智慧(165a15-36)。

诡辩是讨论的一种。讨论可以分为教学、辩证、检验、争辩,教学从真的前提出发进行科学推理(《Posterior Analytics》),辩证从普遍接受的观点出发进行论题的推理(《Topics》),检验从回答者的某个论点出发进行提问从而获得更多的结论,而争辩则从未被双方接受的前提出发。诡辩的反驳的基础是最后一者。(165a37-165b13)

诡辩的本质是通过错误的方式——利用冗余发问、引起歧义、悖论、错误语法,来形成对回答者进行表面的反驳。(165b14-22)

诡辩与辨谬的分类

诡辩的方式

主要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语言分为语义双关、歧义、组合提问、拆分原子问题、语音、表达方式;非语言分为利用偶性、偶例、因果倒置、错误归因、搅浑问题、无关命题、疯狂提问、(165b24-166b27)。

Read More

亚里士多德——论题篇(二)

这篇流水账,实在是乏善可陈,只能摘录如下。

问题分为特称全称,反驳特例便能反驳全称,证明全称便能证明特例。反驳可以考虑偶性的描述和种属的描述是否恰当。反驳可以来自于把偶然的属性描述成特性,跨种的描述,例如说甲是聪明人,乙是一棵树。(108b35-109a30)偶性无法描述对于种的从属,例如白色偶然的是一种颜色。(109a31-109b12)

考察属性是否普遍意义上属于主体,应当依据主体的属进行划分(类似《Sophist》),在划分的某一层若发生明显的反例,即可反驳,而无需进行最终特例的枚举(109b13-29)。若无明显反例,则考虑属性作为偶性是否违背主体特性或本性的定义(109b30-110a9)。提出问题使用众人的词汇,而分析问题时则不能只理会众人的观点,而要考虑专业的分析(110a10-110a21)。

一个词若有多个含义,在反驳时需要全盘考虑,找出反例,而在自己立论时需要区分含义,确定一种(110a22-111a9),通过替换更明确的词语来精确把握语义(111a10-111a12),考虑他的种和属(111a13-111b16),以及其存在的条件和结论(111b17-31)。在反驳时,将对手引入我们熟悉并有充分理由反驳的论断中去(111b32-112a23)。

对于互斥的两个命题,只要我们证明了其中一个,就证伪了另一个(112a24-112a37)。谓词和主体的相反性也可以用于考察(112b27-114a25)。相似的事情也可以用于作为考察和反驳的基础(114a26-114b24)。对比和程度也可以用于考察和论述(114a25-115b35)。经常、偶遇、必然的发生事件,或偶性和特性若称述错误,就是反驳的好时机(112b3-112b26)。

Read More

亚里士多德——论题篇(一)

《论题篇》(Topics)的目的是讨论一种通用的探索方法,用以对任何普遍讨论的问题进行推理,并且达到逻辑自洽。(100a20-100a25)

推理

推理是一种根据一些假设的前提出发得出的必然判断。从《后分析篇》,我们知道如果前提是本原(无需证明的真理),那么推理便是一种证明。与此相对的一般的推理,其前提来自于普遍或先哲的意见(例如公共场合不该喧哗,应该给老人让座)。与一般的推理相反的则是有争议的问题,例如中国人就不该去美国定居。因此,从前提不同,可以导致四种不同的情况。(100a26-101a19)

Read More

亚里士多德——后分析篇解读

《后分析篇》整体思路

《后分析篇》就解决一个问题,人类的知识是什么以及其应当如何展示传递。人类的知识是一个科学系统,这个系统在亚里士多德的眼里是一个由本原出发,通过三段论来进行推导的演绎系统(Deduction system)。从这个系统中,本原是公理,通过三段论推到出的结论是定理。而形成这套科学体系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两件事是证明解释

虽然这套说辞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初中平面几何玩剩下的。显然,如果局限于平面几何便认为自己掌握了全部科学系统的本质,这是非常傲慢的行为。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重要的讨论层次:

  1. 解决怀疑论和虚无主义的论辩——知识不存在。
  2. 通过必然性解决三段论对于概念在互相推到时可能出现的交替论证。
Read More

亚里士多德——后分析篇(二)

证明的追求

证明应当追求普遍性、肯定性,以及正向第一三段论,而非特殊、否定、归谬的三段论。(85a14-19)

普遍性:因为若适用于普遍论证,则一定适用于特殊论证。普遍的真实性不少于具象的特殊。普遍更具有原因的性质。这个原因不再依赖他物。它是永恒的。知道普遍则知道更多。(85b6-86a31)

肯定性:肯定拥有最短的证明。双否定无三段论。否定是对肯定的否定,因此肯定在先。肯定具有本原的性质。(86a32-86a39)

正向证明优于归谬法:更为可知和在先的前提出发,证明能够更直接的让我们了解本质。(87a1-30)

解释:世界本无优劣,证明也无更正确的说法。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这几点,其实是说明虽说证明都对,但有一些证明更值得追求,因为它更能使我们掌握知识。例如掌握普遍就掌握了全部的知识,掌握肯定就可以利用这个知识进行三段论的进一步推演结论,正向证明则让我们更好的理解知识的本质原因。

Read More

CVPR 9999 Best Paper——《一种加辣椒的番茄炒蛋》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加辣椒的番茄炒蛋烹饪法。其最重要的理念是要加辣椒。我们发现江苏的番茄炒蛋太甜,安徽的番茄炒蛋太咸,而本质上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加辣椒。从众多的辣椒中,我们从各种本性中进行分析,发现一个关键点是使用成熟度刚刚好的绿色的墨西哥辣椒。它由于个头小,不会喧宾夺主;由于绿色,增加了菜肴的颜色丰富度。最重要的是,这玩意真他娘的辣,谁吃谁知道。我们做了大量实验,发现老少咸宜,凡是吃了辣椒的都会快速吃完自己的米饭,可见这碗加辣椒的番茄炒蛋让人食欲大增。

介绍

民以食为天,烹饪乃食之根本。在众多的烹饪技术中,炒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因为他效率高,普通人都能做。而炒菜中一道家喻户晓的明星菜式,便是番茄炒蛋。虽说家喻户晓,但做出一盘好吃的番茄炒蛋仍然是一个世界级的挑战课题。番茄炒蛋目前主要是两种做法,一种是江苏人民的死命加糖法,但他们发现无论加多少糖,都难以令上海人甜到满意。另一种是安徽的人玩票撒盐法,但盐加的再多,都没皖南人民的番茄蛋汤咸。说要命的是,皖南人民和上海人民互相不对付,因此无论怎么加盐和糖本质上都没办法解决问题。而本文就是要寻找一种方式,弥合两地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在番茄炒蛋上的鸿沟。

考虑到盐和糖都玩不转,本文就要考虑玩盘完招了。然而玩盘外招的科研工作者也不是没有,比如东北人直接往里丢大蒜,新疆人民往里撒孜然,非常不入流。山东人往里撒了点葱,但上海人和皖南人的做法本质上都是可以放葱的。所以在做的各位科研人士都是乐色!而本文终于从人类的味觉中发现了真谛——必须诉诸于与咸和甜完全正交的新型味觉空间。

从味觉空间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古书中有个成语叫“咸甜苦辣”,这给我们带来了灵感,剩下两个重要的维度就是苦和辣啊!苦从本性上来说是一种不好的味觉,然而辣却非常有市场!在我们的认知里,加辣椒的番茄炒蛋还真没什么科研人员尝试过,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四川人做的都是川菜,而番茄炒蛋作为淮扬菜系的领军人物被他们直接忽略了。因此本文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弥合中国川菜和淮扬菜两大菜系,做出好吃的加辣椒的番茄炒蛋。

有了方针,我们就要开始实施,这辣椒可不是乱加的。由于这是一项开创性的研究,我们主要从大局的角度考虑加辣椒的手段,而大局上,我们主要考虑是加什么类型的辣椒,加多少辣椒以及什么时候加辣椒。由于我们最重要的目标是极大程度的显现味觉除了咸与甜的第三维度,直觉上这辣椒必须得他妈的辣,因此那种大辣椒,彩椒,菜椒就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内;这样,我们的选型就锁定在灯笼椒、四川小尖椒和墨西哥青椒三种王者级辣度辣椒上。解决了最重要的味觉问题,我们也要考虑一下菜肴的方便程度和美观度。首先,方便是必须的,所以辣椒不能洗也不能切,因此四川小尖椒和墨西哥青椒应优先考虑,因为四川小尖椒都是炸过的,而墨西哥辣椒通常买来就是洗好的。这样,我们的选型就能最终确定下来,因为四川小尖椒跟番茄长得一个颜色,而墨西哥辣椒的绿色就能和红黄搭配的番茄炒蛋和谐搭配,成为化龙点金之笔。

Read More

亚里士多德——后分析篇(一)

后分析篇《Posterior Analytics》在三段论的基础上讲认知。

知识与公理逻辑

一切学习和教育依据的是已有的知识。知识的学习无非是从普遍到特殊是三段论,从特殊到普遍是归纳法,而这些都有对于前提的真实的知识的了解。但是若没有建立这种三段论和归纳法,则结论在某些意义上被认知,同时也未被认知,即对结论知识的理解不纯粹。例如我们知道普遍意义上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却未把眼前的形状当做三角形来认识,即知又不知。(71a1-28)

这与《Menos》的理论有所区别: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理解是知识先前已有并经过回忆所得,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其中的联系很重要。(柏拉图中后期《Theaetetus》中已注意到这个事情,并考虑到异同的联系;而亚里士多德更加具体的提出三段论和归纳法)亚里士多德含沙射影的吐槽了某些人的诡辩(我认为指的是《Euthydemus》),例如一个人是全知的,因为他知道他所知道的;另外一个人则说别人无知,因为他并未亲眼见过某些他所把握普遍意义的实例。前者忽略了普遍性命题在具体问题的实例化,后者忽视了具体问题的普遍性关联。(71a29-71b8)

具有知识有两个条件:知道知识对象的原因,知道知识对象固有必然属性(非常像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识的产生是通过证明达到的,而所依赖的前提是在先的(《范畴篇》chpt.12)、直接的、首要的(71b9-71b26)。因而总有最先的东西是不可证明的,否则它不是最先的(71b27-72a6)。

三段论直接的前提在获得非此逻辑线的知识时无需把握,但所有三段论的本原则需要把握,称之为公理。一般性的肯定和否定某物的命题是假设,对某物的本原陈述是定义(72a7-72a26)。要通过三段论从前提推出结论,则需要对于本原的把握要比结论更好更深(72a8-72b4)

Read More

亚里士多德——前分析篇(四)

三段论结论与前提真假的讨论

  1. 第一格,若两个前提都是假,或者小前提为假,结论可能为真。大前提为假,小前提为真,全称结论为假,特称结论可能假。(53b5-55b42)
  2. 第二格,前提随便怎么折腾,结论都有可能为真(55b4-56b2)。
  3. 第三格,前提随便怎么折腾,结论都有可能为真(56b4-57b18)。
  4. 第四格(补充),小前提为假,大前提为真时,全称前提为假,特称前提可能假。
    解释:查三段论表(《前分析篇》(一))即可获得结论。
Read More

亚里士多德——前分析篇(三)

小结

分析了实然、必然、或然的三段论,需要总结一下三段论的一些结论

任何逻辑的基础都是三段论,每个三段论都是三个词项与两个前提。(41b38-42b26)

全称肯定命题的证明只有1.Barbara。特称肯定命题的证明只有1.Darii, 3.Datisi/3.Disamis/3.Darapii/4.Dimatis/4.Bamallip。特称否定最容易,其次是全称否定,其次是特称肯定,最难的是全称肯定的证明。全称命题可以与特称命题相互反驳,但特称不能确定全称命题。(42b28-43a19)

应用

前提是一种陈述,诉说必然是普遍性事物对特殊个体的诉说(43a20-45)。我们应当考虑主体自身,定义,固有性质,伴随的属性,以及不可能属于主体的属性。不属于主体的属性对肯定的证明无意义,伴随的属性需要考虑是其属性的固有主体,与本主体的固有属性相区分(43b1-11)。需要选择与主体全部而非部分相伴随的属性(43b12-24),才可能做出全称肯定的陈述。

若A的伴随属性是B(所有A是B的),A是伴随C的属性(所有C是A的),D和A无关。类似,E伴随属性是F,E是伴随G的属性,H与E无关(AaC, BaA, FaE, EaG),则若C和F在某个地方相同,例如c=f,那么Aac, faE, 可以通过c=f推出AaE (1.barbara)。c和g相同,AiE (3.darapii),简单点说,就是个搜索过程,两个主体都扩展一下周边性质,然后找性质的异同,并作出结论。(44a15-36)更进一步,除了考虑主体的属性,还需要考虑词项的属性(这不就是个BFS-广度优先搜索嘛)(44a37-44b18),但仅当属性同时属于主体时三段论成立(44b19-24)。

Read More